务川的历史

如题所述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味浓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之源、丹砂古县、中国矿都、野银杏之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连德江、沿河、南接凤冈,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5乡1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43.53万人,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5%。
  建县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古烽火台、汉墓群、悬棺、申佑祠、东升塔、罗峰书院、文昌阁等文物古迹见证着务川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
  务川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43%,有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银杏6000多株。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36万千瓦。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汞资源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2%,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省优质证书。铝土矿探明储量近9000万吨,属全国高品位特大型铝土矿床。
  天锻地造,雨砺风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险、洞奇、石美、园阔、泉特、水秀与一体。有神奇的风动石、石上树;蜿蜒曲折的洪渡河,两岸山高峡长,林木青葱,河水清澈;有塞北风情的栗园草场和鬼斧神工的栗园石林;有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蔑鸡蛋”和民族风味浓郁的仡佬族舞蹈“淘盆打挂子舞”等仡佬民族民间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务川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并进。200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37元。以“一河五矿”为主的工业发展已崭露头角,洪渡河水能资源开发的沙坝电站两台机组已建成发电,以萤石产品加工为主的西南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初步形成。铝土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66公里。以县城新区开发为主的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务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84.4毫米,平均气温15.6℃,山区气候立体差异明显。境内以中、低山丘为主,海拔多在650米至1000米之间。
  务川生物种类多,物矿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生古银杏树6000多株,被誉为“中国野银杏之乡”;有堪称中国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面积10万多亩,牧草丰茂。以洪渡河为代表的280多条河流蕴藏的可开发的水能资源35万千。矿产资源主要有汞、铝土矿、重晶石、萤石、煤等,其中,汞资源储量全国第一,铝土矿、重晶石、萤石都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务川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汞、煤、铝土矿、重晶石、萤石等。其中汞驰名中外,属全国特大型矿床之一。其产品“银瀑牌”汞和“红峰牌”朱砂,多次荣获国家、省优质证书。煤的贮量也较为丰富,且易开开采。铝土、矿储量高达6910万吨,属全国的高品位、低硫低铁的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储量丰富的重晶石、萤石等优质矿产资源,都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务川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险、洞奇、石美、园阔、泉特、水秀于一体,主要有官坝温泉、焦岩温泉、珍珠瀑布、隘溪渡峡谷、小塘石笋、七柱山、石上树、风动石笋、银狮洞、栗园石林、丰乐河漂流、镇南红军洞、太平猴山等自然景观,尤其是洪渡河沿线更是集观光、旅游、考察、探险为一体的旅游处女地。
  2007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总收入完成1.0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县级财政收入预计达到5450万元,同比增长16%,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农林渔牧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17.8%,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8698.6万元,同比增长39%,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732万元,同比增长79.3%,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8亿元,同比增长15.7%,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秦属巴郡,汉归涪陵(今重庆彭水县)。
  西晋永嘉元年(307)以后,没于夷僚。北周保定四年(599)置务川县,属庸州。
  隋大业七年(611),置高富县,属明阳郡。唐贞观二十年(646),析黔州之盈隆(后改为盈川、洋水)县地置都濡县,仍属黔州。
  宋政和七年(1117),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因为务川县。宣和四年(1122),废思州,务川县降为务川城,属彭木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建思州及置务川县。
  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即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历史上婺川县的辖地及隶属关系变动极其频繁。
  明洪武五年,属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1414),属思南府。
  清时,婺川县仍属思南府。光绪十年(1884),于婺川县境增设后坪弹压委员。
  民国二年(1913),属黔东道,又分原后坪弹压委员辖地置后坪县。民国十二年(1923),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后坪县,将后坪辖地分别并入婺川、沿河两县。
  1949年,隶属遵义地区,1959年,国务院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1986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务川县,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今属遵义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8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之源、丹砂古县、中国矿都、野银杏之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连德江、沿河、南接凤冈,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5乡1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43.53万人,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5%。

  建县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古烽火台、汉墓群、悬棺、申佑祠、东升塔、罗峰书院、文昌阁等文物古迹见证着务川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
  务川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43%,有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银杏6000多株。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36万千瓦。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汞资源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2%,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省优质证书。铝土矿探明储量近9000万吨,属全国高品位特大型铝土矿床。

  天锻地造,雨砺风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险、洞奇、石美、园阔、泉特、水秀与一体。有神奇的风动石、石上树;蜿蜒曲折的洪渡河,两岸山高峡长,林木青葱,河水清澈;有塞北风情的栗园草场和鬼斧神工的栗园石林;有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蔑鸡蛋”和民族风味浓郁的仡佬族舞蹈“淘盆打挂子舞”等仡佬民族民间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务川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并进。200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37元。以“一河五矿”为主的工业发展已崭露头角,洪渡河水能资源开发的沙坝电站两台机组已建成发电,以萤石产品加工为主的西南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初步形成。铝土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66公里。以县城新区开发为主的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第2个回答  2012-03-18
隋开皇十九年(559年),析原黔阳县地置务川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务川郡于县治,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旋即改为务州。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贞观十年(636年)属黔州,十一年(630年)又归属夷州。
五代时,务川县没于蛮僚。
宋政和八年(1118年),田佑恭析原务川县辖地置安夷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务川县城因婺星飞流化石坠地,改务川县为“婺川县”。
明洪武五年(1372年),婺川改隶镇远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拨隶思南宣慰司管辖。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婺川归清朝统一,隶属思南府统领。
民国二年(1913年)废思南府,婺川改隶黔东道(驻镇远),民国二十四年(1925年)隶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思南),民国二十六年(1926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初驻桐梓,后驻遵义)。
1950年,婺川解放,隶属遵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86年8月,国务院撤销务川县,设立务川县。1987年11月,务川县成立。

参考资料:http://baike.qudong.com/doc-view-35138.html#3

第3个回答  2012-03-18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味浓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079485.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