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的图和各河段的名称

如题所述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 

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运河上的货船广通渠:从京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长达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恺主持。以渭水为主要水源,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通济渠:从洛阳附近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为了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Å«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在修建通济渠的同时,徵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於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年完成。全长1900多里。

疏浚江南河: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炀帝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於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是由於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於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洛阳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於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参考资料:http://baike.soso.com/v147580.htm?pid=baike.box#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5
经济需要:便利江南粮食、布帛北运,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政治需要:为了加强对全国,特别是对南方的控制
经济基础:隋文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国力增强,人口增加,为开凿运河提供经济可能性
个人需要:隋炀帝一方面好大喜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游玩江南的需要
隋朝大运河有四段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1).通济渠 605年。(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通惠河 会通河 是元朝大运河
第2个回答  2011-08-05

这是百度搜到的能显示且最清晰的一张图。图中涿郡到洛阳的河段被称为永济渠,洛阳到长安的河段被称为广通渠,洛阳到淮水的河段被称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的河段被称为邗沟,江都到余杭的河段被称为江南河。其中永济渠和通济渠是最早修建的。

隋朝开凿大运河,最早是为了运粮。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在中原,而主要粮食产地却在江南,为了把江南的粮食及时运往都城,便开凿了通济渠。此外,当时隋朝正对高丽用兵,这样一来对北方的粮食运输也成了大事,于是又有了永济渠。但后来,大运河成为了隋炀帝杨广巡幸江南的快速通道。隋炀帝游江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今人应辩证看待大运河的历史功用。有人认为大运河就是为游玩而开凿的,是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象征,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大运河对中国的影响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第3个回答  2011-08-05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至于图你去查初一下册第一课的课本
第4个回答  2011-08-17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强南北交通二是巩固统治
永济渠→通济渠→刊沟→江南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