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扩展资料: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和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欢的孤独之中。一个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样才能少失败,也少烦恼。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总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该是襟怀坦荡,目光远大,热爱生活,信心百倍,精神愉快,活泼可爱以及孜孜不倦,奋发上进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1)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可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青年初期:14、15岁到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于,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悦心理
第2个回答  2020-12-10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角色混乱是指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不能选择生活角色。
Marcia将同一性状态细化,分为四种类型:同一性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弥散型。
同一性获得,是同一性发展中最成熟的状态。同一性获得的大学生经过积极的自我探索与思考,已经明确了个人的价值观、目标、发展方向和生活的意义,获得了内在的成长动力。他们通常是思想成熟、喜欢思考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潜力,能对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解决成长中的困扰,主动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因而,能够不断战胜成长中的各种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向人生的目标迈进。
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大学生正处于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他们试图从无数的可能性中对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做出选择,但还没有达到最后决断性投入。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此外,还表现出对经验高水平的开放性。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延缓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他们必须从多种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旧的价值体系被打乱,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使青年的自我同一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难以获得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内在一致性,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探索。所以,通过各种正规的教育制度、实习制度、职业培训等,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将内心的矛盾和困惑进行反思和沉淀,进行权衡,决定取舍,再加以整合,从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同一性早闭比同一性扩散要好,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同一性的探索提前结束,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思考,对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映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马锡亚认为,过早自认是一种较低级的同一性状态。作为同一性的一种解决方法,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很少思考认定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通常只采纳来自父母的唯一一套价值观和目标体系。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可能性的发展。处于同一性早闭状态的大学生具有以下的特点: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自我评价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与其他青少年相比,较易附和他人而缺少自主;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任务时,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等。在权威结构下,他们的投入程度比较高,往往表现得非常努力,是教师或者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由于父辈的价值体系往往会与现实存在差异,一旦生活的航向脱离了原有的权威系统,当以独立的身份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时,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他们往往使用防御性的自恋来维持自尊,因此在未来的成长中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内心冲突。
同一性扩散是最不成熟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探索是肤浅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过对自己的探索,并缺乏对明确价值观和目标的投入。他们或是不能理解自己,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自我评价偏低,自尊心不足;或是因自我认识和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不一致,而产生困惑和苦闷的情绪;或是对生活与工作缺乏热情,生命价值迷失,难以承担自己生活的责任等等。如果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扩散,就会迷失个人方向,失去进取精神,造成精神没有支柱,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出现退缩、自卑、消极等不良人格特征,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表示怀疑,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相反失败就形成不确定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