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我国民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的特点主要有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民间文化活动的集体性质无疑是一种文化,被称为民间文化。民俗伴随着人类群体的出现。因此,民俗习惯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特色。没有人类群体就没有民间文化,因此民间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传承民间文化活动。民间习俗是获得的知识,需要代代相传。它们具有时间传输的连续性。它客观地反映了当地人的长期积累。它是当地文化和古代文化传承的象征。因此,继承民俗文化是延续古代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民间文化活动的所在地。民间文化活动的传承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外,春节活动等都有民族特色。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一种根据自己的特殊环境为该地区服务的小型文化传统。同一民间传说现象在不同地方将以不同形式出现。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区将有自己的特点。

民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民俗文化由于其传承的特殊性,日复一日地侵袭着人们,并世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基本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在继承和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与稳定性相关的可变性特征。可变性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色之一。

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建国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已有56个民族共存。同一种民间习俗,在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个民族的习俗已被接受进入中国文化体系,但都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活动。

民间文化活动的实用性,只有一种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即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的最本质特征,民俗文化服务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生活。依靠民俗进行生产,繁殖后代,寻求精神上的愉悦。人们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于人民。

中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的绚丽文化记忆。在素有中华文明发源地和礼节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习俗,并世代相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8

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正月初一接年祭祖、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即“开年”。

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有的人吃斋,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初二拜年,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开市贸易。初七为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初八有谷日节之说,初九有天日节之说,也有的地方称天公生,初十是地日节也称石头节。 初十一到十五的元宵节等。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

元宵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灯节,以闹花灯、观灯为主要内容,并吃糯米面做的元宵,在此之前有舞龙、舞狮,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12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我国56个民族,民俗各有特色,但是其中的基本特征是红火
第3个回答  2019-10-11
我国民俗的基本特征来源于生活,在生活总总结。
第4个回答  2019-10-06
基本特征大致于穿的衣服,还有头上的发型跟一些吃的食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