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9
1.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主要涉及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社会民俗文化重点关注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精神民俗文化则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2. 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3.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礼仪之乡,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4. 王全营(省社科院研究员):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中原在夏商两代和西周时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时期的礼仪制度后来逐步演变为传统的中国礼仪制度。
5.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6.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7.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商周时代,祭灶王爷就是“五祀”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称之为“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源于黄帝所创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8.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肢体粗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9.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10.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11.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
12.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13. 孟宪明(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神话是信仰的源头,深蕴着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意识之芽。以女娲神话为代表的中原神话,就像一个巨大的根系,从中衍生出一个个古老的民俗。
14. 高天星(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中原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变异性等特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