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1.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 古文翻译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语出卫泳(明末清初人)《悦容编》(又名《鸳鸯谱》)一书。

其中“缘饰”一节原文如下: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如一色金银簪钗行列,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服色亦有时宜。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吴绫蜀锦,生绡白苎,皆须褒衣阔带;大袖广襟,使有儒者气象。然此谓词人韵士妇式耳。若贫家女典尽时衣,岂堪求备哉?钗荆裙布,自须雅致。

释义:

修饰打扮不能太过,也不能没有。淡妆还是浓抹,只要做到相宜就好。首饰不宜多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的,就有了画意。如果一色的金银簪钗排行列队,倒是插满一头,与卖身的在头上插“草标(卖的标记)”有什么不同?衣服颜色也有时宜方面的讲究。春装可以亮丽,夏服应凉爽,秋服适合素雅,冬装适宜鲜艳;会客要穿庄重的衣服,远行适合淡雅装束,在花丛中穿素一些,雪地里多彩一些。吴绫、蜀锦,生绡、白苎,都须要做成宽衣大带;大袖广襟,才有读书人的气象。但这里是说词人韵士的女式装束。若是穷人家女子总不能卖尽衣服追求完美呀?荆钗布裙,一样也很雅致。

2.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3. 古文中市的意思

1、名词:会意。

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本义:市场。

2、名词:集镇;城镇;城市。

《书博鸡者事》:“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意思是,指挥众子弟簇拥着土豪在马的前面,把他的双手反绑着,游街示众。

3、名词:公开处决的场所。

如:市刑(古代市场中的刑罚)。包括宪罚(以文书公布罪状)、徇罚(周行示众)、扑罚(鞭打)三种。

4、动词:交易;做买卖。

《肴之战》:“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意思是,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

扩展资料:

市的现代含义:

1、县级市。是与市辖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相平行的行政区。为了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带动农村,实现城乡互助,中国两次推行市管县体制,第一次是从1958年开始,到1959年全国辖县的市有50多个,管辖的县达240多个。

2、直辖市。指由中央人民 *** 直接管辖的特大城市,人口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与省、自治区相平行的一级行政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下设区及县(自治县)。

3、地级市,包括"设区的市"和东莞市等"直筒子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区划类别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地级行政区,由省、自治区管辖。因其行政地位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自1983年11月5日开始,在国家行政机构区划统计上作为行政区划术语固定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

4. "其"在古文里有哪些用法

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副词

1.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春秋.左传鲁文公四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⑤其真无马邪?——《马说》 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重语气的助词)——《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⑤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5. 载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载 有五种发音 zài 1. 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

例:《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2. 特指战车。

例:《墨子•备梯》:「县火次之,出载而立。」 3. 乘坐。

例:《战国策•楚策一》:「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4. 运载,装运。

例:《汉书•扬雄传下》:「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钜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 5. 所装运的物件。

例:《诗·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高亨注:「载,前载字是语助词,后载字指所载之物。

」 6. 车盖。例:《管子•问》:「甲兵、兵车、旌旗、鼓铙、帷幕、帅车之载几何乘?」 尹知章注:「载,谓其车盖。

」 7. 承受。例:《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 8. 指大地。例:《通志•图谱一》:「人生覆载之间,而不知天文地理,此学者之大患也。

」 9. 任;担负。例:汉王充《论衡•效力》:「身载重任,至于终死,不倦不衰,力独多矣。

」 10. 行;施行。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 11. 陈设;放置。例:唐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

」 12. 祭祀。例:《国语•晋语四》:「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 韦昭注:「载,祀也。

」 13. 开始。 例:《孟子•滕文公下》:「汤始征,自葛载。

」 赵岐注:「载,始也。」 14. 生长。

例:《管子•侈靡》:「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 尹知章注:「载,生也。

今地利既重,人之生植谷物,居则从而毁夺弊尽之,所以养有不足。」 15. 完成;成功。

例:《国语•周语上》:「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 韦昭注:「载,成也。

地受天气以成百物也。」 16. 谓平安,安定。

例:《老子》:「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河上公注:「载,安也。

隳,危也。」 17. 事业;事情。

例:《后汉书•南匈奴传》:「永言前载,何恨愤之深乎!」 李贤注:「载,事也。」 18. 悬;举。

例:《墨子•明鬼下》:「折纣而系之赤环,载之白旗。」 19. 充满。

例: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冬春之际,冰雪载地。」 20. 增益,积累。

例:宋张元干《紫岩九章八句上寿张丞相》诗:「尽臣之道,厚德以载。」 21. 携带;带着。

例:靳以《雾晨》:「月光照在身上和脸上像是载了寒冷。」 22. 盟词。

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杜预注:「载,载书也。

」 23. 装饰。例:《淮南子•兵略训》:「载以银锡。

」 高诱注:「载,饰也。饰箭以银锡。

」 24. 数词。最大的计数单位。

万万正为载。例:《孙子算经》卷上:「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万万垓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

」 25. 量词。一车所载的容量为一载。

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一亩得葵三载,合收米九十车。」 石声汉注:「载,即一车所能载得下的。

」 26.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例:汉扬雄《法言·先知》:「或问曰:‘载使子草律?’曰:‘吾不如弘恭。’」李轨注;「载,设也。

」 27. 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靖本邦》:「皇谟载大,惟人之庆。」 28. 通「再」。

例:《吕氏春秋•异宝》:「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陈奇猷校释:「载、再通。

」 载 zǎi 1. 年;岁。例:《书·尧典》:「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 2. 记录;登载。例:《书·洛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

」 载 dài 通「戴」。 1. 加在头上;用头顶着。

例:《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 2. 尊奉;拥戴。

例:《韩非子•功名》:「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 洪诚等校注:「载,通‘戴’,拥戴。

」 载 zāi 通「栽」。 1. 筑墙长版。

例:《诗·大雅·绵》:「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马瑞辰通释:「载,通作栽。

《说文》:‘栽,筑墙长版也。’」 2. 树立。

例词:「载常」。载 zī 通「灾」。

耕作。 例:《诗·小雅·大田》:「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 ●郑玄笺:「俶读为炽,载读为灾栗之灾。时至,民以其利耜炽灾发所受之地,趋农急也。

」。

6. 于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