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去世后都讲究“入土为安”?

如题所述

人生前不管有多大作为死后都是一把黄土,黄土就是人这一生的终结。埋在了土里就代表这个人的一声,画上了句点。

人死之后入土为安,也是对亡者一种尊重的做法。按照传统习俗,都是埋在地下,这样死人才会感到安慰。如果亡者不入土,那亲人心里也不安心的。所以择好日子把亡者的事处里好,亡者善终,送者善别。

“入土为安”是处理死者的传统习俗,即把死者的遗体或遗骨掩埋在泥土里。
土葬习俗普遍流行于世界各地。
人类的这种习俗约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这种习俗的普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并且与某种观念的最终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土葬的出现与人类灵魂观念的萌发有关。早在几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两个世界的观念。人们懂得把活人与死人分开,把生与死分开,认为人死后会到另外的世界生活,灵与肉可以分离。 人类对于死者的埋葬,已经是一种以灵魂信仰为依据的有意识的行为。

“入土为安”的由来 处理逝者遗体、遗骨的方式,传统的习俗是“入土为安”,即把逝者遗体、遗骨掩埋在泥土里。放眼四海,土葬习俗曾普遍流行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据考古成果印证,人类以此方式处置已故同类,约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则要推迟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从现存考古资料看,不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还是丁村人,似均无“入土为安”的习俗。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有意识地埋葬死者的,是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考古研究表明,这种习俗的普及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显然与某种观念的最终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1
“入土为安”的由来 处理逝者遗体、遗骨的方式,传统的习俗是“入土为安”,即把逝者遗体、遗骨掩埋在泥土里。放眼四海,土葬习俗曾普遍流行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据考古成果印证,人类以此方式处置已故同类,约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则要推迟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从现存考古资料看,不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还是丁村人,似均无“入土为安”的习俗。
土葬习俗是氏族成员之间血亲感情逐渐养成后的选择。 一说,人类丧葬史上曾有过一个“弃置垂死之人”的阶段(无所谓殡葬),如古籍中所述的“弃之沟壑”就是这种处置方式。土葬习俗的出现则与人类孝亲观念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这种观点,也符合早期儒家对土葬形成原因的解说。如孟轲以为:上古时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尸体弃置山沟。后子女见父母遗体遭兽咬虫叮,内心感愧,于是就将尸体掩埋。“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
一说,土葬习俗缘起于灵魂信仰,但其普及为我国传统的殡葬习俗,与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识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并由此形成生命从泥土中来然后回到泥土中去的观念。人死葬入土中,正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始与轮回的认识相契合。
第2个回答  2019-08-11
这是由于长期的殡葬习俗所形成的,很早以前也不是把尸体入土,有扔弃在山沟里的,甚至还有食尸的,把尸体扔弃的,后来子女发现尸体太残忍,(蚊虫或鼠等食尸)慢慢发展成用土掩埋,从考古发现,不管什么人种,土葬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了。后人也都让亲人死后入土才能感到心里安慰,长眠于地下!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第3个回答  2019-08-10
它最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有族人死去,只是将遗体扔在野外,后来人们发现遗体会被野兽吃掉,后用草席包裹,然也会被野兽扒开,再后来就进入棺椁时期,将遗体放在棺材中埋在地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8-11
这个看某些地方某些人的吧,某些地方的形式不同,或者信仰不一样,处理去世的人的方法都不一样,不过大部分的地方都是以入土为安,用葬天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