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题所述

1. 培养学习习惯的策略
(1)意识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2)兴趣激发:“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3)学法指导: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4)强化训练: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指导。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可由课内发展到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步训练,因为一次要求、一次训练,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权威激励: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权威效应影响。在对学生学习习惯施加影响时,可以告诉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作家的学习态度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时时向“权威”学习,从中汲取力量,在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习惯。例如:毛泽东“多思”的习惯与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的独特性格;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与看书着迷的个性品质;华罗庚教授的“刻苦自学”的习惯与“勤奋出天才”的伟大气质……用这些伟人、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生自然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6)以身示范: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整洁美观一丝不苟,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行动上。
(7)师生平等:“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你自己要成为不是孩子的孩子。”教师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会乐意与老师合作,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上课就能认真听课;课间就愿意与老师一起玩一起游戏,有时和老师讲,有心里话向老师说。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不良习惯善意地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也不厌烦。
(8)自我督促: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强化行为,印象既深,效果又好。例如,高年级阅读习惯的自我督促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注意圈、点、批、注,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阅读文章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全面考查评价,发现不良习惯自我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9)同伴互助: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学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习作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的多。互相纠正时,学生如果把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巩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10)家校协同:成功的习惯培养,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如果家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
2. 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1)自我认识法:这是从认知角度入手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学习习惯与学生个人的认知特点密切相关,特别是元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类型,并提高其元认知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运用自我认识法进行辅导,应注重提高学生对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各种学习习惯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学生对学习习惯的认识越明确,其动机就会越强烈,目标就会越清楚,越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例如,认识不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些学生,首先要调整他们的认识,纠正他们在学习习惯上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激发他们矫正不良学习习惯的动机和愿望。同时,要通过讲授、讨论等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内涵和构成要素,学会不良学习习惯矫正的各种方法。
(2)正面教育法:表扬、鼓励、奖赏能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而惩罚能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正面教育法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运用正面教育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恰当的奖赏物,给予奖赏物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和所期望的。②即时表扬,在所需要的行为习惯出现后立即给予表扬,不要耽搁很长时间。研究表明,即时表扬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延时表扬。③描述具体行为,给予正面肯定时,最好向学生讲清他的行为好在哪里。④防止饱厌,饱厌是指学生对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需要,不再具有效果。因此,要适当控制奖赏物的发放数量和使用次数,并时常更换。⑤逐渐脱离,表扬、鼓励、奖赏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当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提高了,收到预期效果时,就应注意逐步脱离这些手段。
  (3) 连续接近法:连续接近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过程。很多学习习惯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都需要分为几个阶段和步骤,分阶段逐步增强、逐步养成。运用连续接近法时要注意:①确定目标行为要明确、清晰,说明行为发生的次数、行为的强度等。②了解个体已有的行为水平,以便确定初始行为。③选择适当的强化物。④设计好塑造步骤,即确定从初始行为出发到目标行为之间需要过渡的几个阶段,设定的步子大小要适当。⑤把握好塑造的进度,从一个行为过渡到下一个行为不能太快,重复的次数不能太少。
  (4)惩罚法: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有内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必要的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对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运用的时候要慎重。惩罚能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但并不能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因此,惩罚和正面教育最好结合起来使用。既要让学生知道不应该怎么做,也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惩罚的方式有多种,不管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的,并能激发他们努力改正。为更好地发挥惩罚的效果,在辅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惩罚不是体罚,不能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②惩罚要适度,根据学生不良习惯的程度适度惩罚,如果惩罚太重,则会引起对抗情绪;如果惩罚太轻,则不足以使学生有深刻印象,教育意义不大。③惩罚要适量,惩罚不能太过频繁,否则,会使学生不在意而失去作用。同时,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焦虑感和自卑感。④惩罚要适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惩罚,使惩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⑤罚之有理,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道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受罚,使他们心服口服。
  (5)切断联系法: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在不良习惯之前,往往有一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我们称之为先行事件或先行行为,它们对不良习惯有很大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行事件间的联系。一旦哪一个环节接不上了,不良习惯也就会随之逐步消除。在切断联系时,首先要尽量避开先行事件,其次有意识地中止开始出现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