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路上,你都遇到过哪些就业歧视?

如题所述

教育部消息,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再创新高。显然,在这个大学生遍地都是的时代里,就业俨然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与八百余万人潮争渡,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并没有。现实告诉你,最令大学生绝望的不是激烈的竞争,而是就业歧视。

一、对不起,我们只要985,211大学的毕业生

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都开出了这样的条件“非研究生、博士或者211、985大学不要”。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今天,学历歧视把很多刚出大门的大学生挡在了门外。虽然名校毕业的大学生相对而言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不考虑个人能力而一味只看学历的做法,是不是也把大量非名校毕业的优秀求职者拒之门外了呢?

二、我们这个岗位不需要女性

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也非常普遍,一方面企业认为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如男生,承担不了过大的工作量以及一定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女生在法律的保护下拥有休产假的权利,这期间造成的损失是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的。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尽量避免招用大量女性。企业的这一做法无疑让很多女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三、本地户口优先录取

此外,地域歧视也尤为明显。有数据表明,有本地户口的员工工作更加稳定,企业不必随时担心员工离职,也免去了为员工提供住宿的这一笔开销,可谓一举两得。在不少城市“拥有本地户口”成为企业衡量入职门槛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面对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求职者面对这种就业歧视,产生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是抱怨是没有用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作为求职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时,要以此为前进的动力,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实力是碾压规则的唯一法宝,然后努力去改变规则。毕竟,怨天尤人是没有意义的,牢骚满腹也无法改变现状。因为你改变不了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也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因此,在求职时就要对自己做出一个完善的职业规划,扬长避短,分析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1
从歧视对象上来看,中国劳动者在就业的过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户籍制度与城乡就业歧视。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表现得最为严重的就业歧视来源于现存的户籍制度,固定的户籍制度从制度上支持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增加了流动就业迁移成本和流动成本,限制了劳动者在平等基础上自主择业的权利。
户籍制度带来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甚至多元分割的局面,带来就业市场歧视现象的同时,不仅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劳动力也无法得到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这种人为的制度障碍有悖市场经济的机理。 这种局面的根源可以追溯为行政力量对市场进行制度性干预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对国内迁移实行控制政策这些国家也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即对城市工人进行保护,对迁移劳动力采取歧视的态度。有学者通过政治经济学分析后认为,城市居民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动机,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帮助形成了排斥外地民工或外地人的歧视性就业政策,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这种扭曲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实际上是城市偏向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改革以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扭曲,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内生要求,是通过一系列事先决定的制度机制形成和维持的。改革以来仍然存在着并常常被强化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要求,并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实现。
忧虑的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游说活动,诱致出政府保护(歧视)政策,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性别歧视。 在就业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方面,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劳动法》第十三条特别强调了妇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在现实中,即使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双方的法律关系,但是就业领域内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
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回避劳动法所规定的不得解雇怀孕以及哺乳期妇女的规定,不愿意雇佣女性,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在就业市场上,明确限制性别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许多单位虽然表面没有对性别作出限制,但是一进入面试程序就“男性优先”。
还有某些私营企业在女职工孕期采取“变岗变薪”的方法来侵害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当然,从性别歧视问题来看,突出的是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遭遇的性别歧视,也有些用人单位也根据自己的意愿只招收女性或者女性优先,这也构成对男性劳动者的歧视对待。
3、年龄歧视。在一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年龄的限制性条件,比如招收文秘人员,一般要求女性,年龄在22岁~28岁。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将一大批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排斥在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
有的单位采用强迫的方法使达到一定年龄的受雇者自动离职或者退休,或者当受雇者达到一定年龄,其升迁就受到影响。 4、身高歧视。身高也成了歧视的对象。在中国,社会上普遍嫌矮爱高,认为身材欠高人士形象不佳,此非工作能力有什么缺陷。
而身高多由遗传因素决定,非个人们所能控制的。有的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公告上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规定,身高未“达标”的求职者,连面试机会都被剥夺。也有的单位,如某地的教育部门重新认定教师职业资格时,规定身高160厘米以下的男性不得当教师。
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还遭受其他类型的歧视,例如经验歧视,在一些招聘广告中,常常有经验的要求,这使得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无工作经验的人望而却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