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初中生写好作文

如题所述

弋阳中畈中学 李雪发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就怕写作文,不知道怎么写,即使写出来了,也是空洞无主题,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我们很多老师在上作文时,也就随便讲讲要求,不去指导学生怎样去把作文写好,甚至有的老师什么也不讲,就让学生自己直接写,面对老师和学生就作文一事,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 我们都知道: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要喜欢这件事,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我们首先就要让她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合理巧妙设疑,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利用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增强学习兴趣。 传授学习方法,巩固记忆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教学本来是“教”与“学”的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为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抑可以自由的“想、问、讨论”,而这些只有在师生情感融洽才得以实现。所以在授课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表情不呆板,语言不生硬,课间多和学生打交道。 加强趣味指导,引导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借一些有利学习的书刊。出一些语文兴趣题。激励他们探索语文的奥秘,以便更好的培养学习兴趣。 二 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 让学生满意自己的习作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门知识,任何一种技能所不可缺少的,教学中不注意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没有掌握学习作文方法,自然会产生情绪,失掉对作文的兴趣。为此要做到:(一)用好课例。课文无非都是例子。学生学习语文,首先以学范文为主。范文是极好的作文范例,不教会学生模仿范文,不重视利用这现存的材料,那是极大的浪费。上海的心理学专家林崇德博士被桂林地区教委请到桂林讲学时,也曾对模仿作文大加推崇。他说:创造从模仿开始,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如何指导模仿呢?模仿训练不宜放任自流,否则收获甚微。模仿训练关键是抓住范文的语言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段描写,并且在分段写时,也注意模仿范文从不同的观察点着眼的写法,把段写好。实践证明,学生只要有范文可仿,各种体裁的文章都仿一仿,他们的作文就容易完成。(二)引导学生开窍。要使学生能独立写好文章,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文体表达方式的特点,能灵活应用。引导学生开窍,走的是一条说与写结合的道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清晰的思路,明白的语言,灵敏的思维和行象的感知能力。(三)摘写提高。按照一般作文训练常规,学生一个学期不过做八次到十次作文,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以强化训练。所谓摘,就是做摘记,五花八门,海阔天空,凡是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摘录并记在心里,最好是卡片形式为主,这样便于分类,使用方便,也为学生以后做学问奠定基础。所谓写,就是写生活、写思想,随时记录或定时写,可长可短,不必拘泥。清朝的顾炎武所作《日知路》,是很好的范例。一般说来,摘录,学生容易做到,而且有不少学生做得非常多;但是,对平时的小写训练,都往往觉得难以下笔。为此,从引导学生写生活,写思想的指导原则出发,带领他们观察生活,实践生活,捕捉思想。比如,教完《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可组织学生观察一下杨梅的鲜果,并且让他们也尝一尝杨梅果的味道。(四)八奇制胜。要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光训练一般作文方法还不够,为求得出奇制胜之效,以下八个方面的做法,值得追求:(1)奇材(材料新颖、独特),(2)奇情(感情能打动人),(3)奇语(语言优美),(4)奇意(主旨鲜明深刻),(5)奇头、尾(开头新颖、诱人,结尾不落俗套),(6)奇布局(结构富有特色),(7)奇方法(写作技巧高妙),(8)奇批改(自改或改别人的文章有独到生辉之妙)。这八奇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应灵活运用,以求得好的效果。八奇制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奇批改”,这项训练不仅仅表现在让学生改正错别字、标点误用、语病这些一般性问题,更主要让学生明白通过一两处批改,改出水平,使原文有明显提高。批改的标准可以规定,批改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师生随堂共同批改,教师讲座式批改等。但要注意照顾差生,先带着他学着批改,再让其独立批改。引导学生批改作文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不仅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掌握各方面有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真正懂得作文的写法,能形成过硬的作文本领,因此,应当把作文批改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来重视。作文指导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几方面的做法。教师们可在此基础上各展才华,努力提高作文指导水平,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