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皇帝门为什么60年开一次

如题所述

清朝乾隆皇帝来普陀山住宿,因为小和尚不知道是皇帝来了,结果开门开慢了,乾隆皇帝回京生气,就下旨普济寺大门永不开,后来大臣们求情,乾隆皇帝才同意,正大门六十年一开。这种惯例延续至今。

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

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扩展资料:

在众多佛教名山中,浙江的普陀山可谓别具一格。因为普陀山不仅山脉连绵高低起伏,而且四面环海,远远望去,形如海中蛟龙。史籍称:“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这一评论很恰当。

普陀山的地理环境“胜”在水环山而山抱水,在一座座山体的环抱下,海水在普陀山四周形成一个个宁静的港湾,山体不高而藏风聚气,水流不急而生气旺盛,上佳风水格局纯属天造地设。

《普陀山志》记载,梁朝贞明三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准备回日本供奉,岂料路经舟山群岛莲花洋时,被狂风巨浪阻止了归途,慧谔忽悟观音不愿东去,将观音像请上了海上一个小岛梅岑山

在岛民帮助下建了一座简陋的寺院供奉观音像,该寺院被人称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以后,梅岑山逐渐成为人们供奉观音的道场。因传说在南印度洋边的普陀洛伽山是观音菩萨的古道场,唐以后梅岑山改名普陀山。

普陀山上有佛教寺庙庵堂近百座,被称为“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佛国”。大多数寺庙庵堂建在半山腰,依山面海。

在普陀山东南角,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南海观音像,在莲花座上,金黄色的观音像面向南方,左右有新罗礁、南天门诸山“拱卫”,前方有群山“来朝”,堂局十分开阔,使身临其中的人们对观音像肃然起敬。

慧济寺、法雨寺、普济寺被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其中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面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也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该寺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观音院”,现有建筑为清康熙、雍正年间所建。

寺内共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十大殿、十二楼、七堂等建筑。巍峨的大圆通殿“坐壬向丙”,是全寺主殿,里面正中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观音正身像,东西两壁各立有16尊观音以不同形象教化世人的法像,即著名的“观音三十二应身”。

普济寺前面正南方是一池莲叶点缀的碧水,称为“莲花池”,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一座桥北接着济寺正门,桥中有八角亭一座。普济寺的正门与众不同,每隔60年才开一次,这种惯例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江海晚报-游普陀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普陀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7
据说方丈得罪了清朝的那个皇帝,就把那个门给关了,后来貌似想想不行,就让60年开一次了。记得小时候听一个导游这么说过。
第2个回答  2011-04-23
法雨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8
  普陀山以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佛顶山寺)三大寺为中心,因此到了普陀山一定要去三大寺的。普济寺是普陀山全山寺院中最大的寺院,俗称前寺,它坐落在天鹫峰南麓,为普陀山供奉观音的主刹,与其后锦屏山下的法雨寺、法顶山上的慧济寺构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观音道场,构成普陀山一道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来到普济寺门前,有一湾浅浅的莲池,秋日的池水里莲花谢尽,只剩下片片枯萎的荷叶浮于水面。与普济禅寺山门对应的在莲池上有三条通道。据说中间的通道是为皇帝行走的,直达正山门。东边通道为文武大臣行走,通道上有一拱桥横跨池上,名曰永寿桥。西边的通道为平民百姓走的,通道上有一平面横桥,与永寿桥隔水相望。如今这里已没有了这些人为的等级观念,到此的游人尽可以踏上平民通道,还可以踏上文武大臣的通道,又可以踏上中间的通道去体验当年皇帝过此的步履。
  听说普济寺的山门很特殊,普济禅寺的山门有正门,较为高大,两边各为东西山门。普济寺的三个山门统称为“三解脱门”,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因此,三个山门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奇怪的是这里的正山门一直紧闭着,来往的游人只能从其两侧二山门出入。据说与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来游普陀山有关,乾隆皇帝来到普陀山已是夜深,见山门紧闭,于是让小和尚报告说京城来了个万老爷,要求打开寺门。小和尚报告方丈说有人要入寺,却忘了京城二字。方丈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寺门是不会开的,除非是天王老子来了。这个粗心的小和尚没有听完最后一句就跑了出来,转告说寺门不开,请走侧门。无奈,这个天王老子只好走了侧门。乾隆一气之下,回朝后下旨此门永不能开。普济禅寺主持后来听说果然是皇帝老子来过,便苦苦恳求,乾隆顾及自己的金口玉牙,便取折中之法,封此正山门只有在观音生日那天能开。谁知观音生日每60年一次,这正山门也就只有每60年开一次了。现在怪就怪那小和尚太粗心哦,两次传话都出了错,否则也就不会有现在寺门紧闭的状况了。

  但我听说观音有三个生日,出生之日为二月十九,成道之日为六月十九,涅磐之日为九月十九。在这三个日子里到底是哪个日子时正门才开,我不得而知。也许在这一年里的这三个日子都能开吧,其实这佛门的规矩终也不是铁律一条,比如有国家元首要来,无论是什么日子,这正山门是必须要开的。
  今来到普济寺,这正山门当然不会为我等所开,看来这佛门也是这等势力,只好走边门进入寺院。走进寺内,只见古木参天,宝鼎香烟袅袅。依次有御碑殿、天王殿、大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灵鹫楼等。主殿两旁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菩萨配殿。宏大的圆通殿内有“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之感,素称“活大殿”,殿内供奉8.8米高的观音像,两侧分列观音三十二化身。何谓三十二化身?是因为观音菩萨佛法无边,只消站立于此,便能洞察俗世苦难,为了教化不同环境、不同众生的需要,常反现自身,变化成不同身份的形象,这便有了六观音、七观音以及三十二观音等化身,加一个真身就是三十三观音了,难怪南海观音铜像座高33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