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后没有形成藩镇?

如题所述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唐之藩镇可以说是唐玄宗一手造就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强汉与盛唐之所以强,只因为汉唐崇文尚武,充满锐意进取开拓之精神,虽避免不了封建王朝的轮回更迭,但并无后代般皆亡于外敌入侵,只亡于内乱,自宋重文轻武以后,这种精神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唐玄宗即位前期还算开明,治国有方,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唐锐意进取,不断扩大疆域,但是威胁始终有之,在这个过程中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为了方便节度使作战,给了其行政权,原来节度使只管军事,军政分开,并且轮流更换制,唐玄宗给予其军政一体权利,并放心其在一地任数年之久,没有制度上的制约,只靠节度使个人的忠诚是否,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源。

唐玄宗末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唐代宗平定安史后,重新归唐的安史余部及其平乱过程中坐大的节度使太多,面对这些实际上的独立小王国,唐庭一时都没有下手之处,而内部,宦官当政,一度废立皇帝,生杀予夺,内部不稳,外患难绝,最终唐亡。问问呢

清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势力开始崛起,曾国藩甚至有与清廷一争高下的实力,不过由于儒家思想的熏陶及其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曾国藩选择了放权,不过自此以后,曾国藩的湘军及其繁衍出来的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基本上承包了晚清最后几十年里的国防,之所以没有藩镇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国际形式不允许,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准备瓜分清朝这块利益蛋糕,清廷北方还有一些势力,汉人实力派权衡利弊后也不敢自立,其次慈禧的权术非常高明,见汉人势大不可为以后,索性大方起用汉人,全国的巡抚总督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都是汉人,又在其中打压分化,使汉人并非铁板一块,勉强维持了局面。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是藩镇自立之势,只不过最后和平化解,至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如此之快的土崩瓦解,其实是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已经是汉人实际控制了,所以清末不是没有藩镇,只不过其方式与唐不一样,威胁也小的多。

唐之藩镇是制度不足下的必然产物。

清末并非没有藩镇之势,只不过迫于国际形势及其隐藏较深,加之危害较小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所以不显山不露水。

时移世易。

政治。

唐朝的行政组织是道,为了更好的抵御来自北方和西域的游牧民族部落的袭击,到唐玄宗时,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节度使的职位,类似于明朝中后期的九边重镇。这些节度使,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后来也被赋予在辖区内就地征收粮秣的权利,于是,这些节度使,已经具备了地方诸侯一样的权利。

也只有唐朝这样的开放自信的国度,才会产生这样的制度,唐朝皇帝们的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政治体制的长达100多年的高度发展,是唐朝对外战争越来越频繁的直接结果的反映。唐朝的中央集权与后世的明清对于武将的控制力度,全然不同,节度使的欲望被无限放大,最后,发生了安史之乱,终结了唐朝鼎盛的局面。

后世的清朝,借鉴了宋朝的矫枉过正,明朝的卫所制度,清朝在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中央集权的程度达到了历代之最。满蒙军队居重驭轻,各地督抚互相掣肘,极大限制了地方势力坐大的可能。同时,做为少民政权,清朝对汉人政治上的防范,在三藩之乱后达到了顶峰,汉人极少能够单独领军,即使领军,也必然有满蒙贵族在后方或者侧翼配合监视。而满人缺少民间影响,难以在汉地形成民心凝聚,为求富贵,只能围绕在满清皇帝周围去充当打手。

清朝对领军将领的处处防范,在曾国藩势力最大的时候,体现的比较多。曾国藩在长江下游,虽然有几省财赋征收之权,但是江南残破,经济实力不能与未经战乱的北方相比。满蒙军队驻扎在江北,随时准备扑灭可能发生的战乱。曾国藩体系的李鸿章,左宗棠,也相对独立,清朝对他们分化瓦解,曾国藩串联不起来。

唐朝的承平日久,与清朝的如临大敌,让政府的开放自信不能相比,清朝已经保守到了极致了。

文化。

唐朝的文化特点是兼容并收,儒家完全没有出现一面倒的情形。唐朝的军事政治艺术经济繁荣的同时,没有出现大的思想家。唐朝的思想直接承接此前400年乱世产生的各种思想。魏晋玄学,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甚至是景教,明教都在民间或者政府那里有很大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还有着放浪形骸的迹象,人性的自由在唐代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限制,人与人的关系很难用儒家的思想去规范。中唐时韩愈对佛教的传播非常有抵触,经常说佛家不事经营,避世修行,如何能够普度众生?这说明儒家在与佛教,道教的竞争中,渐渐落入下风。

儒家强调的人世间的规范,要求人都要成为圣人。这种目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太玄,人们想要的还是内心的解惑解脱。

经过宋明理学的发展,儒家渐渐也在思想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从宋代理学的认识,天地之间唯一理,理为至善,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到明朝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即理,要灭心中贼,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儒家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传统士大夫从小通过儒家的教导,深受其影响,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关系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还以曾国藩为例。

曾国藩号称自古以来两个半完人中的半个,以实际行动印证了人通过儒家的议程教导可以达到存天理的理想状态,在晚清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儒家的发展却以曾国藩为首出现了一批晚清重臣。

这也算是儒家学说的生命力吧,清朝恰当的出现并收到了这个豪华大礼包,又支撑了70多年才最终倒下。

儒家不是帝王学说,最高理想不过是经世济民,出将入相为最大的荣耀。

从以上两点,可知,清朝晚期与唐朝相比,很多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上的形势完全不同,所以唐朝的藩镇割据在清朝已经不存在现实的生存空间。

唐朝爆发的安史之乱和清朝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确实都是横亘于版图腹心的大变乱,也都曾建立过敌对政权,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前者是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的起兵叛乱,后者则是地方宗教势力膨胀失控后的变乱。

至于题目中提及的在平息动乱后,唐王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而清王朝则没有形成割据势力,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唐朝与清朝本身的统治体制就有不同,唐王朝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是武人节度使掌握地方军队、行政、财物的体制,究其实质,已经具有割据势力的基础。只是那时的节度使还仅仅局限于边陲地域,而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不得不在全国各地给予地方官员以及一些军事强人以节度使的称号、权限,这样在战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是由诸道节度使进行治理了,更何况为了加速平叛,朝廷还接受了史思明部下多位拥有相当实力的部将们的投诚,并给予了这些一直首鼠两端的野心家们以节度使的官衔以约束旧部、管理地方,这更是埋下了后来河北诸镇自行其是、形成独立王国的隐患。而清朝不同,自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开始,就继承了明朝专制集权的统治方式,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各司其职,军、政、财等完全分开,使得地方官吏中难以出现威胁朝廷的重臣名将。即使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借助湘军、淮军等非国家直属军队的力量时,清朝在各地的官吏体系并没有损坏,依然可以通过钱粮供给对前者进行有效掌控。

二,掌握平叛武装力量的群体身份不同,唐朝平息安史之乱主要仍是依靠各地方军队的武夫将领,他们在本质上与叛军诸将是一样的,都希望在平叛中扩大自己的势力,即使如郭、李、仆固怀恩等名将,其统御全军依靠的也多是个人威望、集团利益而不是国家大义,他们的军队已经逐渐蜕变为他们名义上要讨伐的那些叛军一样了。而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崛起的湘军、淮军等所谓地主武装,其虽然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统兵大员本身也多有师生、故旧的关系,但他们都是儒生领兵,其纠合、团结全军的基础,是所谓忠孝仁义的大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等,无不以忠君爱民的形象以作表率,他们不要说不会去做割据反叛之事,就是真有企图,具有同样身份、理念的部下们也断断乎不会从逆。当然,在平息太平天国运动后,湘、淮军将领们还是攫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成了事实上的清朝晚期的一股新的强大政治势力,尤其是淮军系统,由于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支持,成了清朝晚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一次巨大的动荡都会导致地方实力派的崛起!

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前的藩镇就有的藩镇,在安史之乱后,对衰落的核心政权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新!

太平天国过后,清朝倚重的对抗太平天国的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地位获得了巨大的提高!慈禧的上台及其牢固掌握政权就离不开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清朝为什么是在没有大的战争下就结束了!因为,太平天国后清朝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战胜了太平天国的地方实力派的手里了!这些人才是要对晚清的屈辱负责人的人!同时,清朝灭亡后中国也就走向了军阀混战!这样来说,两者的作用和趋势基本是相同的!

只是,宋朝对防范地方割据做了重大的体制改变,元朝时行省制度和行省划界的巧妙安排,都对地方割据是一种克服,明朝又进一步将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利及其财权分开!清朝继承了这些成功的体制!同时强化和文化统治,大兴文字域,强力推广儒家理学!造就了国民的愚忠和思想的保守!刚结束太平泰国运动时,中国还是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所以,唐朝和清朝在变乱过后,表现是不同的!

从时代演化的角度看,唐朝公元759年到宋朝公元1141年,表面对应于清朝公元1754年到公元1900年!

前者是大地主崛起的时代!地方特征明显,后者是官僚买办崛起的时代,对中央政府依赖性很大在西方还没瓜分中国时,是没有自立的要求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