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未满周岁的婴儿有着不一样的称呼,它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对于未满周岁的婴儿有着不一样的称呼,叫做婴儿或者襁褓。

古代对于未满周岁的婴儿称为襁褓。

人们对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分得非常详细,根绝年龄来区分,男孩和女孩也可以分开称呼。刚出生的小孩叫做婴儿,而过段时间又没满周岁的,就叫做襁褓了。混在一起叫婴孩的也有,跟现在叫“宝宝”或者“仔”之类的有点类似。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婴孩无知,虽使陨於母胎,夭於襁褓,啜气欲绝,岂识患苦!”

襁褓这个是那种专门用来包裹孩子的布袋,一般也有相应的带子捆绑住小儿。这东西的捆绑只是为了让挨冻的小孩做个固定,这样孩子就不容易挪动位置,睡到不知道的哪个位置去。因为这个东西的专用性比较强,在我国直接成为了称呼。通过形象就能了解婴儿的年纪,在西方现代社会已经是不太了解这是什么东西了。

我国的文化悠长,称呼的多样性也是源自于文化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的变化会在各个方面都能折射出来。而人的称呼在这当中非常有标志性,因为一个称呼,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等级、地位、声望、习俗等等,对上对下都有不同的说法。在文章里面,男女都一定要清清楚楚区分开来。称呼更是也是一样非常清晰。同样是当妈的,根据身份的不同可以称呼为:庶母、乳母、出母、嫁母、养母、慈母,继母、嫡母等等,生怕你就分不清这妈哪里来的似的。

等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改称孩提,再长大点就可以叫做始龀、总角、幼学等等。等到成人,年纪更大,称呼一再跟着改变。但这称呼都非常贴合这年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