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海水退出较早,造成陆相盆地比世界上其他大陆更为发育

如题所述

中国大陆主要由3个古老陆块(华北、塔里木、扬子)及其他小型微陆块镶嵌而成。从震旦纪到古生代阶段,大地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是这些陆块间的离散、聚合及陆块内部的裂陷,发育以海相为主的含油气盆地,其中大陆边缘因离散和敛合发育被动陆缘和前陆型海相沉积盆地,大陆内部则多为陆表海台地,偶尔在一些台地区如塔里木的满加尔、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开江-梁平地区,因离散或碰撞诱发产生伸入台地的裂陷槽或边缘坳陷。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之后,海水相继退出中国大陆,进入陆相盆地广泛发育阶段。中、新生代主要以板内构造变动为其特征,有沿板块拼合带的挤压造山,也有大规模的陆内沉降造盆。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东侧经历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西南侧发生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从而形成了东部、西部、中部和沿海大陆架4个分布面积很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群。而世界其他大陆中、新生代海相盆地相当发育,沉积并积聚了世界上的主要油气资源。

根据大地构造演化史和油气地质特征,可以把全世界的陆地和大陆架分为 4 个构造域,即特提斯域、北方域、南冈瓦纳域和太平洋域(图1-1)。特提斯域目前的分布范围东起东南亚,经中亚、中东、南欧、北非直达墨西哥湾,包括了苏门答腊、卡拉库姆、南里海、阿拉伯-波斯湾、三叠、伊利兹、苏尔特、马拉开波、马图林、二叠和墨西哥湾海岸等著名产油气盆地。该构造域介于南冈瓦纳和北方大陆之间,是从志留纪到全新世持续存在的纬向海区,经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的3个旋回洋盆打开和碰撞关闭的发展历史,由此发育的断陷-坳陷滞水海盆,促进了多套烃源岩的沉积。储集岩除了碎屑岩,还有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储层,并与蒸发岩封盖层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特提斯构造域所占的陆地和陆架面积不足全球面积的五分之一,但所拥有的油气资源(以中、新生界海相为主)却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二。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也属于这一最富含油气的构造域,但遗憾的是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挤压抬升,造成大量的油气散失,使得这一区域找油气远景和现实性与特提斯域其他地区远不能同等齐观。

图1-1 全球四大含油气构造域分布图

北方构造域包括西伯利亚、东欧、西欧、北美大部及中国北方大陆数个含油气盆地,面积比例达28%,拥有全球油气资源的23%,其油气丰度位居第二。北方域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层中,但也有一些中生界碎屑岩油气藏。我国则以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为主。古生界的油气多与沉积于低纬度地区的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底部的烃源岩有关,而中生界油气主要由侏罗系与白垩系烃源岩生成为主。

太平洋和南冈瓦纳构造域的油气丰度相对较差。太平洋域以17%的面积拥有5%的油气资源,主要含油气盆地为活动陆缘的第三纪断陷盆地、三角洲以及与东太平洋边缘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南方冈瓦纳域的面积达38%,而所拥有的油气资源仅占4%,主要集中在中生代-老第三纪被动陆缘断陷盆地及新第三纪三角洲中。这两个构造域有不少高蜡油,由Ⅰ型或Ⅱ型干酪根生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