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内涵?

如题所述

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是跨尺度,跨地域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互为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如,大量的雨并不是落在河道里,所以防洪没有必要仅仅死守河道,主要污染源非水体本身,所以,水净化的解决之道也不于水体本身。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IT,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精神服务。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水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价值观:“水适应人”转向“人适应水”

“海绵城市”是以“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字里行间反映出传统的工程思维下,“水适应人”的治水思路截然不同,城市应该是一种“人适应水”的景观,即“水适应性景观”。“适应性”借用了生物学的术语,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生物的结构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二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因此,所谓“适应性景观”强调了其是在外界的环境及其影响以及人类自身的改变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的产物。许多传统城市在长期的缓慢发展演变中,形成综合的发达的水适应性景观系统,托宾和蒙尔茨总结出一种洪泛平原地区居民的生活模型,他们认为洪水灾害是一种长久以来的自然想象,因而他们的生活处于一种,灾害-破坏一修复一灾害的循环中,并逐渐形成适应洪水的生活方式,俞孔坚等在对明清时期黄泛区城市防洪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洪涝适应性景观的概念,并进行扩展和深化。并在第一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探讨会上首次提出水“适应性景观”的概念。随后在2007年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年会上进一步阐述水适应景观作为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指出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许多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智慧,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在在定胜天的年代,传统而有效的人水关系被逐步忽略,各项水力工程措施企图迫使水系统适应人类的活动,结果,事与愿违,更加严重的水危机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人与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下,应该重新树立人类活动与城市建设适应水系统的新的价值观。

2.“海绵”既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完整的土地生命系统自身具备复杂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是“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聚焦到“水问题”上,这一理论表明,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灯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认为景观中存在某些潜在空间格局,它们由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所构成,它们在物种保持和扩散的保护过程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以求解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尽可能少的用地、最佳的格局,最有效地维护景观中各种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对于关键性水过程而言,最佳的格局,最有效地维护景观中各种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对于关键性水过程而言,也存在着相应的景观安全格局。这一安全格局通过土地和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最终落实成为水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工程性的,缺乏弹性的灰色基础设施,它是一个生命的系统,它不是因为单一功能目标而设计,而是用来综合,系统,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它提供给人类最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发展的刚性骨架,从水安全格局到水生态基础设施,它不仅仅维护了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灯重要的水生态过程,而且它是可以在空间上被科学辨识并落地操作的,所以“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

注明出处此文作答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此侵犯到您的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