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价为“宫体诗的救赎”是哪一部作品?

如题所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否担当得起闻一多所说"宫体诗的自赎"?


一、何为宫体诗?说起宫体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最早产生于齐梁永明年间。宫体,因名思意,就是产生于宫体,描写宫廷生活的诗,唐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统治者不思进取,尤醉心于其中,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统治者推崇,最具有代表性的统治者就是梁简文帝,在他旁边还形成了文学创作集团,那么难免集团下属文人尽自己所能讨其开心,这不就造成了宫体诗的流行吗?也许刚开始只是为了描摹宫廷生活的精致,器物的精美,歌咏所见之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女子开始进入宫体诗的描摹范围之内,女子精致的容貌,优美的妆容等等,无一不成为其描摹的对象,比如梁简文帝的《乌栖曲》二首:

其一


芙蓉作船丝作䋏,北斗横天月将落。


采桑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其二


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


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自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否担当得起闻一多所说"宫体诗的自赎"?-第2张图片-诗句网


其一曲折的描写一个女子在一个月亮皎洁的夜晚苦等心上人不来还千方百计为其开脱的这样一个情景;其二就写的用一系列精致的物象来凸显女子妆容的精致,接下来进一步写出女子在情热时的种种含羞表现。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完美代表,语句优美,描写细致,却不带有一丝真实情感。类似于这样的诗作在唐五代比比皆是,他们用别致的语言描绘女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女子的美,但是也只是机械的描写,不带尊重与情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7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评价为“宫体诗的救赎”,它是一首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刻画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对人生哲理性的思索。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春江花月夜

清末,王闿运在《湘绮楼说诗》中给了张若虚其人其诗前所未有的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艳其鲜润,宋词、元诗盖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闻一多先生在1941年完成的唐诗研究名篇《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给尽溢美之词。

所谓的宫体诗,是南朝民歌进入宫廷后的产物,在梁、陈之际极为盛行,内容主要是歌咏宫廷生活,不是咏物就是像咏物一样描写女性,风格柔靡纤弱。

张若虚所处时代正是初唐南朝齐梁宫廷诗向格律体的发展演进时期。《春江花月夜》恰恰创作于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针对宫体诗内容空洞、格式单调作出大胆突破,它借鉴了宫体诗的一些写作技法,但是表达了一个关于时空、人生意义这一宏大厚重的主题。

所以闻一多先生说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 一改齐梁体宫柳城花、春愁秋怨、罗带轻解、玉枕凤摇这类浮靡之风,此诗在关键时候的关键创新,压全唐或许可能有些过誉。但不得不说,这首诗已经超越以往所有宫体诗格局。

扩展资料: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29

被评价为“宫体诗的救赎”的是《春江花月夜》。

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我们该记得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朓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作品赏析
《春江花月夜》该诗的艺术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取境美。 张若虚在诗中营造的意境寓缥缈于高远之中,词采华赡而 不失之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二、音乐美。"春江 花月夜"本是乐府歌曲名,属于 "清商曲·吴声歌"。说创始于陈后主,可能是采用吴地流传的 民歌乐曲改编而成的。张若虚是扬州人,"吴中四士"之 一,对此曲必很熟悉。而且

该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特色体现:内容上意境化的"达观洒脱"及哲理化的"与永恒相遇",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在表明诗人诗歌意境的创造已达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第3个回答  2022-05-03

《春江花月夜》被评价为“宫体诗的救赎”,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出来之后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多大的反响,诗人死后多年,后人才发现其独特之处。这首诗不管从意境、情感、描写方法、哲理等方面来说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的。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的诗歌大多数都是描写宫廷的胭脂粉黛,但此篇文章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接下来我们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人生是短暂,而时间是永恒的,历史是永恒的,人类只是短暂的存在于历史的某个时空当中,但是人类留下的文学价值却可以成为永恒的。所以,要想在历史中留下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留下一些文学作品。

首先整首诗在韵脚方面下了功夫,这也是被后人和历史认可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共分九组,每一组各用一韵,每一组必然转韵,有它整齐的一面;然后九个韵脚平仄之变化,错声穿插,极其复杂。

超级复杂的事务能简单地说明,这才是大佬。张若虚的这篇文章每一个字词都很简单,但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来的意境、幻境绝非简单。“春、江、花、月、夜”五个简单的个体组合在一起便发生了奇妙的意境。五个独立元素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该聚就聚,曲终则散,反应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自然聚散的格局。

第4个回答  2022-05-05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评价为"宫体诗的救赎"作品。


初唐虽然也有不少文人不满宫体诗风,意欲跳出宫体诗的藩篱,寻求新的创作反方向,在陈子昂高举"复古"大旗提倡诗文改革之前,可以说,文章四友,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虽开始打破这个藩篱,但是他们依然属于当时体,也就是说,他们的诗作依然带有时代的特征,或多或少依然带着宫体诗的残留,直到陈子昂,他振臂一呼,诗风改革的征程开始了,这就为唐诗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条件。

在此之外,张若虚另寻途径,遵循宫体诗的旧路子,但描绘的却不是一般的宫体诗所能呈现的兴象玲珑之美,不言而喻,他的这篇作品就是《春江花月夜》,其实,《春江花月夜》这个题名并不是张若虚所创造,而是陈隋乐府旧题,早在隋代,隋炀帝杨广就有两首《春江花月夜》传世,只不过在现代相比而言,还是张若虚的更加为人所知。

《春江花月夜》最初在当时并不如人人皆知,张若虚也没有因此获得多大的名气,其最早有记载还是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为收集题为《春江花月夜》的全部诗作才有所记载,由此慢慢引起文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受到文人们的重视,直到民国,闻一多先生给于其"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的最高称誉。

唐诗本就是诗的国度,优秀诗人、绝佳诗篇应该数不胜数,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底凭借什么来成为闻一多先生口中的压倒全唐诗作的孤篇,并成为"宫体诗的救赎"呢?

"宫体诗的救赎"就是不脱离宫体诗的范畴,属于宫体诗,但却高于宫体诗,成功的为宫体诗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摆脱婉转低迷的专属情态,从而向朦胧兴象的方向发展。

就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难道不是诗的最高境界吗?

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的救赎",这一点,其是完全担当的起的,因为它的玲珑兴象,因为它的内容如其诗名,更因它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宇宙意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