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的文言文课堂

如题所述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加大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量,新大纲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较之以往,出现了两大特色:一是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阅读量增大了,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只注重朗读、背诵及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而对虚词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做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不把其中的字词、句式弄懂并掌握,又何谈理解与运用呢?我认为这是一对教学矛盾。如何突破初中生文言文学习难关,切实解决“量多求宽”与“粗读低标”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我们教学探究的一大重点。基于上述考虑,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吃透教材,确立目标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的字面意思理解正确,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这并非是唯一目标。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感情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都有影响。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他们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在教学中,要先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 巧施计策,激发兴趣
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习难度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生动活泼的新课导入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促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词句和内容的理解与积累。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试用以下几种方法:
1.成语警句导入法
有许多成语出自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教学,如果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篇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导入,如刮目相看——《孙权劝学》,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另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名言警句,用它们来导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加强了语言的积累。
2.故事导入法
用生动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导入,同样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来导入的故事可以是课文本身所叙述的故事,也可以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故事。如:讲授《狼》、《口技》、《为学》等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故事,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继而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再如讲授《岳阳楼记》可用滕子京修建岳阳楼的故事导入,讲授《出师表》可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导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利用图片、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手段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三 突出重点,强化朗读
生动活泼的新课导入,也只能是个开头,在具体的指导阅读阶段,务必强化诵读,突出学习重点,切忌求全求细,面面俱到。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多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强化学生的诵读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吟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反复阅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也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分三步走: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其次是学生朗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诵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再次是学生诵读。诵读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以求熟读成诵。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诵读必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通过范读、默读、分角色读、诵读等方式,最终达到当堂基本成诵,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还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教师可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四 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做法是,抓住课文中能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读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何看法?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认为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有所作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学会吃苦。有的则认为作者的观点带有片面性——逆境固然可以造就人才,但顺境更能助人成才。很多学生能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些史实和身边的实例加以引申发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初中文言文中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很多,只要我们善于结合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渗入适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无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五 注重积累,贵在实践
新课程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认为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认真组织多种语文课内外活动,并通过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字词积累比赛、警语收集比赛以及其他竞赛等,以达到学生文言文语感强烈、知识视野开阔、轻松自如地学好文言文的目的。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字词积累”,可要求学生在学完每篇文言文之后将重要的字词或文中出现的成语含义抄在笔记本上,以
追问:
便随时翻阅复习;“警语收集”就是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出现的或与课文内容有一定联系的名言警句收集起来,记在笔记本上或制作成卡片。如学完《十则》后可收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警语,学完《陈涉世家》后可收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学完《孙权劝学》可联想到与读书有关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警语。此外,还可进行相关的知识竞赛。如教完《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后,可问学生“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与“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两副对联分别描写哪处名胜?凡此种种,都可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语文积累,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