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策略一】教师苦练内功——重视读
  课堂上能把每个同学读课文的情况评价得清楚、准确、到位,孙老师真是游刃有余。他能做到这样也不仅是在课堂上即兴表现突出,还要看出他在课前也用了不少功夫,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这么恰当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可想而知他对课文的解读有多少地到位。孙老师上课一开始就强调“读题的开始就要规范地读好!”,说明他非常重视读课文的质量。可是,他对待学生读的不太好的情况,不是去生硬批评,而是耐心引导,让学生再试一试。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试读课文,直到他觉得“够味”为止。这种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对朗读教学的一丝不苟,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语文老师要细读文本,重视朗读,练就过硬的朗读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的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感悟,才能感受文本的内蕴之美。所以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朗读技能技法的训练,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
  【案例二】《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生读完后)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生1: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2:孙老师读出来是意味深长的。
  生3:孙老师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特点读出来了,重读了这样形成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
  (师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读了。
  生5: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
  (师又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策略二】遭遇难读语段——示范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在遇到需要激情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及时采用范读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学有榜样,练有所依,真正掌握朗读技巧。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朗读的暗示,悟出了表达情感的方法与技巧。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老师则是旁观者,蜻蜓点水式的给学生点拨一下也就完事,至于学生读的程度那就看学生的悟性了。这看来已成为常理,但真正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教师付出和学生一样多的精力去读,去感悟。因为只有教师的语言赋有美感,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因为教师动情的范读会深深感染学生,感动学生,震撼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感悟的,用情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是激励者,但孙老师的行为更说明教师首先要做个优秀的示范者。
  【案例三】《二泉映月》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师:你叫什么名字?读得很好,很认真。他是横着读的,你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
  师:你为什么竖着读?
  生:第一行都是讲月亮的。
  师: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行是讲阿炳的感情的。
  师:是讲阿炳的生世的。
  生: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美的。
  师:是啊,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事的,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再来读第一组?
  生:(柔美舒缓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读出来。
  (生充满感情地读)
  【策略三】编排词语组合——思着读
  这一案例中,孙老师另辟蹊径,将字词与课文重点词语整合起来,以行列组合的方式出示,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则,锻炼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并且以“集群发布”的形式,便于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储备。其实,读词语组合看似简单,实则要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比读课文难度还要大。孙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整体意境的把握,不仅让学生读准词语,更让词语变成一首连贯优美的小诗,学生在读中感受“美” ,认识“人”,欣赏“曲”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读出了词语所蕴涵的韵味。更巧妙的是三组词语,以“月”、“人”、“曲”并列的形式,内在地揭示课文叙述的脉络,学生在比照朗读之中,悄悄地走进课文情境,为学生读好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策略的应用我们在《天鹅的故事》、《黄河的主人》、《秦兵马俑》等课文教学中都可以去实践尝试。
  【案例四】《二泉映月》
  师:阿炳挣几个零花钱又怎么度日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展开合理想像写一片段。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像,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他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
  【策略四】创设语言情境——入境读
  叶圣陶先生所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一提到创设情境,老师们就会自然想到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把静止生硬的文字符号变成鲜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读书人变为一个当事人,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当然是好,学生很快进入那种符合文本的意境。但这不是创设语言情境的唯一手段。其实名师在上课时他们大都挖掘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和文本深入地对话,如孙老师在这片断中紧紧抓住“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让学生想像,让学生去说话,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变成了一个个“阿炳”,他们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还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阅读补充材料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如孙老师在这一课快结束时补充:“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时,应该跪下来听……”学生再一次感受《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荡气回肠,朗读起来入情入境。
  【案例五】《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演一演这两个人物,谁来演林冲?林冲是精汉子,(指一身材魁梧、脸庞黝黑的男生)威武的,英俊的林冲,黑林冲。(众笑)谁来演洪教头?你们选,你们班谁上来演洪教头比较合适?(学生纷纷指一男生)大家选中你了,这是你的光荣(众笑)。想一想,洪教头歪戴着头巾,挺着胸脯,是怎么走进来的。就演第七段,谁来读旁白?(学生纷纷举手要读,教师指名一女生读旁白。)要不要孙老师指导一下,你们两个要随着她的朗读,做出相关的动作,怎么把火烧天,怎么拨草寻蛇。其他同学都是什么?(生齐答:观众。)洪教头倒地以后,你们应该怎样?(生齐答:哈哈大笑)
  生:两男生表演第七段内容。(表演与旁白不合拍,但仍逗得学生大笑。)
  师:看来表演和旁白合不到一起。这样吧,这次不要旁白,你们两个自己说,自己演,好吗?开始。
  生:两男生再次表演第七段内容。
  【策略五】再现文本形象——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以上片断中孙老师让学生表演文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学生兴趣盎然,分组合作,一次一次地边读边演,乐此不疲,学生使那个场景还原出来,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这样学生读出了人物的感情,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读出了人物的形象。孙老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中也运用表演读,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表演求贤若渴的刘备、无礼粗鲁的张飞,这样表演朗读起来,就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了,真可谓有声有色。当然表演读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具体的语段来,有的语段适合表演读,有的语段不适合表演读,老师要因文而选。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那就失去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初衷了。
  【案例六】《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哪一段写游人爬天游峰的?你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找得准,但听你的朗读爬天游峰悠哉悠哉的,谁能让我听了你的朗读能听出爬得累?(一生读)
  师:你听他读,好在哪儿?顶天立地——高,900多级,900多级,1800多级——台阶真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读得好,给你打99.999分,这0.001分扣在哪儿?
  生:要稍慢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气喘得厉害,要慢些。
  (生读此句)
  师:容易吗?不容易。谁来挑战?读得比他还好。
  (请班内冠军来读)
  师:打多少分?
  生:100分。
  师:听他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也想读一读。给我打多少分?(生笑)我读了你们也要读。(师读,掌声)给我打分。
  生:99.99的循环。
  师:为什么扣我一点点?
  生:不知道。
  师:讲不出理由,我不接受。
  生:省略号要停两拍,显示老人很累。
  师:听我读得对不对(师读)
  生:你改的。“顶天立地”该响一点。
  师:该怎么读,你教教我。(生读)你还没超过我。
  生:应该不止一处重读:“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倒抽了一口气”要很轻。
  师:听你们一起读,都读得好,我接受。(齐读)超过我没有?
  生:超过!
  师:拜你们为师,你们都是我的小老师。你们比我还强。还要我教吗?
  【策略六】利用读后评价——比着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充分利用读后评价的环节。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他执教的《拉萨的天空》、《只拣儿童多处行》,他多次引导学生关注读的效果,“能打多少分?”“要达到100分该怎么读?”“为什么扣他0.5分?”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了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同时,他还要求学生给他的朗读评分,让学生做了一次小老师。这种换位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去朗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评价,尽管注意了积极性导向,但相对于学生来讲仍然只是一种单调刺激。例如:“好”“读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积极性评价语,这些评语是“狂轰滥炸”“屡见不鲜”,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好在哪里”“差在哪”,评价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向孙老师那样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采用打分式的评价。 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的评价机会。 通过准确得体、幽默风趣等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去调节课堂气氛,激活课堂,为学生的朗读营造出和谐愉快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孙双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所采用的策略当然也不止以上六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性地选用一些朗读教学指导策略,扎实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三境界》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格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相信你,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