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上媒体可以引导舆论甚至影响到民众生活?

如题所述

这是舆论特性导致必然的结果,而非媒体的主观意愿。报导者与听众是相辅相成的,报导者能传递的信息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播。报导者的观点和态度越极端,越偏激,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强烈支持;而报导者的阐述越符号化,越模式化,就越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因此,并不是媒体去尝试用简单极端的观点去控制民众,而是最后被大部分民众听到的东西都是那些简单极端的观点。大量的中庸的理性的复杂的报导和看法都被直接扔进垃圾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0
记者报道事件之前先不说是否能够完全还原事情真相,但是报道之前一定会稍加修饰,为什么?为读者,为销量。想要读者和销量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夸张部分事实以便博人眼球,简单的平淡无奇的叙述无法给读者带来对啊对啊就是这样的心里认同感,简单粗暴直接的盖棺定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广泛传播。为什么?因为大家都那么忙,谁有空去读那些复杂的中庸的事件分析和条理梳理,最先引发我们兴趣的一定是显眼的标题并且同我们心里强烈一致或强烈反差的观点。这样又导致报道者的观点和态度会慢慢更加极端化及偏激,反而又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和支持,然后形成了一个一个符号化和模式化的群体。一个报道的“趋同性”才会让你产生强烈共鸣进而阅读,之后传播。没有人控制舆论,但是每个人都在控制舆论。
第2个回答  2019-06-20
媒体要吃饭,要生存,要发展,就像商家要盈利一样,不得不做一些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民众的事情。媒体人也是人,心理不平衡,能黑一把人,出出怨气而已。要命的是,有那么多的受众不动脑子想问题,否则,他能引导得了?真正到了多数人有脑子的时候,不再人云亦云的时候,媒体就会回归本来的生存状态,即报道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
第3个回答  2019-06-20
媒体的七项功能之一是社会引导,而很多媒体大多抛弃了教育和引导价值观的功能,而单纯的做点击量为王的标题党,娱乐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媒介把关人”的失责。虽然传统纸媒已经没落,在举步维艰的转型,但还是相比较网络媒体和新媒体,还是有很多有理想的媒体,从未忘记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第4个回答  2019-06-20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媒体行业竞争,一般得会认为浏览量是媒体编辑记者工作的考评标准,3、用户阅读新闻资讯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换言之,说狠一点就是用户傻,缺乏自主意识。所以我们可能回去做一些比较能够唤起本能的内容,比如让人好奇的,比如耸人听闻的,唤起同理心的又或者有关食色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