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出处: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论语-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这是诗句中的,君子周而不必,就是君子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用和别人进行比较,小人就是喜欢和别人比较而不会做好自己,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在中国有很多都传下来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大多都是在中国一些比较著名的文学典籍中。而这些名言警句,随着时代的发展并不会被淘汰掉,因为不论在什么朝代,他都代表着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喜欢阅读中国的古典书籍的原因。

这句所谓的君子的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的是君子会团结周围的其他人,但是却不会互相去比较,而小人就会互相去比较,却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团结。周就是团结的意思,比就是比较的意思。我觉得这句话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即便是在我们现在,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应该去团结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但是却不应该互相之间比较来比较去,因为比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比较除了能让你获得虚伪的性感,如果比较不够的话就会给你带来不好的自卑感,这一切对你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

和他们去交朋友,团结他们,让大家变成一个团体,无论是在做事情,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非常有益处的。而小人的话就是会愿意跟其他人去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君子也不要去做小人。

中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下,他们都教育并且鼓舞了很多很多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第3个回答  2018-08-20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开拓解读。
周,是普遍 biàn 的意思,比,是偏私的意思。
君子尊重普遍 biàn 的规律,对人一视同仁。
小人,有偏私。根据个人好恶来决定对谁好与不好。而不尊重客观规律。
比如,一个君子领导,不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下属,这个下属能力强,也不重用。
而一个小人领导,由于喜欢一个人,这个人本来是不应该放到这重要位置上,他也重用。
君子是按规律办事的人,一件事该怎么就怎么。绝对不会因为别人跟我走的近,就偏袒对方。
我不喜欢这个人,本来该这个人的机会,我也不给他了。
这就是小人。
君子是一视同仁的。
小人是拉帮结派,为了利益勾结,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颠倒黑白的人。
君子帮助一个人,是不求回报的。
就是觉得于情于理我该帮你。若是有回报,受之无愧,无回报,不喜也不悲。
小人帮一个人,就要在心理想,我帮你有什么好处?
我帮你天大的忙,你不回报我,我就要怨恨你,甚至要找你麻烦。
君子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势,攀附权贵,颠倒黑白。
小人呢,为了利益,就会拍马屁,趋炎附势,攀附权贵,颠倒黑白。
短期来看,小人经常在人生当中占上风。
但从长期来看,天下还是君子的,最高位的人,还是君子多。
不要认为做君子划不来。
你长期做君子,大家都知道你是君子了,跟你合作更放心,而且你交往到的朋友,也都是君子。
君子型的人,可靠。
小人型的人,没有谁敢深交。搞不好,什么时候就把自己出卖了。
第4个回答  2020-06-09
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中文名
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
《论语·子路》
作者
孔子
文体
文言文
主题
人际、社会交往
朝代
春秋末期
快速
导航
注释

译文

赏析
原文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和:于事物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对于人来说,“和”是和于观点与意见,是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
同: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1]
赏析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徵,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这句话。

孔子像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行为方式不仅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如今的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又或曰:“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这样的人或许即使也还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