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整合利用物理教学资源

如题所述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围绕课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内容,立足三维目标,充分挖掘各种物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材料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业者一直在努力尝试的问题。更有不少老师依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提供一缸水"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材料,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教辅材料的发行,学生已经不缺少供自己发展的资源材料,相反,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就连老师都感到茫然,学生更是感到不知所措。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物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立足物理教材,开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为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围绕新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不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各种知识与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是集合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精心编制而成,是新课改精神的直接体现。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接受规律为依据,重组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自主学习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形成;开掘和设计出更多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实验,用十几个果冻杯,装满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学习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去校医疗室找到了医用针筒,利用药瓶的橡皮帽堵住针头,用力拉针筒的活塞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二、筛选利用图书报刊,精选整编训练试题
  教师一定要做好筛选和引导,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阅览,对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有计划、有条件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将物理知识与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学现象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嫩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理科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辅助练习,物理学习更是如此,书店的习题集存在着过多、多难、过深、过杂等问题,教师一定要精选精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够对试题进行变式拓展,能够保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后练习,教师也要做到精选,注重灵活,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活用知识。
  例如,学习浮力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分析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一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容器内水面高度如何变化?根据有关知识,笔者给出了相关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冰的体积,融化后的体积,结合密度重力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分析前后的变化。然后,对试题进行充分变化
  变化1:一盛满盐水的容器内浮有1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2:将冰块投人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液体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3:如果冰块中有木块,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4:湖上载有铁块的船,把铁块抛人湖中后.水面如何变化?
  变化5:冰块中凝结有的小铁块.投入容器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这样,把同一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穿插到各种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去,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器材,改良创新实验方式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有效资源。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物理规律。其次,开发各种日常器具实验,丰富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的简便、经济、直观等优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探究生活问题。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实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现象,理解科学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很多的物理定理、定律、规律等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才抽象理论,学生无法通过直接实验进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各种物理抽象原理,网络搜集更多的学校无法满足条件的实验过程,这样物理实验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学生感知更加透彻。
  例如,学校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导学生用家庭装修布暗线用的线槽来做第一定义斜面实验用的导轨,由于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非常方便弯曲,操作极其方便。实验室的游标卡尺、万用表、螺旋测微器、安培表等仪器的可见度非常小,不适合学生观察;还有些实验只有在平面上演示,不适合学生更好的观察,如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尤其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实验,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布朗运动等不能在教室或者实验时直接给学生演示,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学生通过教室的电脑动画模拟,清晰直观地感知。同时,上网搜集更多的精彩实验视频给学生播放,用以替代课本实验或者实验室实验,不仅经济方便,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得更加热情,掌握得更加透彻。
  四、引导交流合作,用好社会资源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必须和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既要把知识学活,又要学习活的知识。因此,对于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教师在做好校内外的交流之外,引导学生更多的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加强同当地的电视机构、科技馆、工厂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多的把知识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走出去,社会资源走进来,加强交流,促进整合,优化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如,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玩具制造和销售越来发达,越来越先进,很多的玩具不再是原来简单的动物造型,融合很多的科技含量。比如,小朋友的玩具手枪,打出的子弹可以直接吸附在光洁的墙面;遥控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方向等等,这些玩具运用的一部分原理都可以在初中课本上找到依据,学生可以去市场,也可以去附近工厂商店,和工人师傅交流研究,去直接感知;也可以进行操作,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改进,用好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物理。
  总之,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一门综合艺术,围绕学校、学生和教学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与开发,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设立的一种新型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对习惯了单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对学校来说,如何管理这门新型课程,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在课程实施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地贯穿在常规教学之中?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抓住以下几点:  一.以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为支撑点,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制度建设是关键,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撑点。为此: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包括课程实施计划、年度实施计划、年级、班级实施计划;要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教研组成立本学科指导小组,发挥年级组长、班主任在管理上的核心作用,发挥教研组长和各学科教师在活动中业务上的指导作用。分工明确,条块结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制度,例如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组,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课时落实,课时安排制度,教师调配制度等等;要建立教师研讨培训制度,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学生综合评价----个人成长档案;要建立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即学生安全须知,每次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并且在起始年级开展《牢记安全自我保护》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活动陪同制,对于外出活动尽量要求有条件的家长陪同学生参入活动社会安全保障制。社会安全保障制,每次涉外活动教师联系必要的一些社会力量,增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与学生签订安全合同协议,引起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分清事故的界线,避免学校不必要的安全纠纷等等。  二.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突破点,优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综合性体验课程,涉及领域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深度体验耗时较多,活动指导难的情况下,让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推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显然有难度,但是选准一个突破点就好比“别有一个艳阳天”,为此,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突破点,放在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上,利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或整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出发,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统整,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综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于学科教学,促学科教学发展,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遍实施、学生喜爱、效果实在”的常态开展为突破口,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常规化开展的基点。具体来说我们在整合学科实践资源中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学校传统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学生持续发展相结合、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例如:我们开展了《探究书法的奥秘》《六十年生活变迁》《永远的怀念》促思想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粮菜水果知多少》活动,促使学生科学学科教学等等。  三.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兴奋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要想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必须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核心,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焦点,学生在生活中的亮点,学生在成长中的热点,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经济”“人与文化”这一主线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使学生亲历自我发展的过程,构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促使每一个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例如我校组织开展了《走向农村学校》让学生体会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条件的艰苦,从而获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珍惜学习机会、养成刻苦好学的好习惯。《我的家庭》认识家庭生活中的我,学会家庭劳动,学习感恩,学会与人沟通;《我的校园》认识身边的我,培养学生在交往过程互促共进;《我的社区》认识社区中的我,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初步了解社会,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围绕学生持续发展的主题,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与社会、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强,深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四.以为教师有效指导为关注点,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是综合实践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教师的有效指导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重点做好:①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培训。②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③落实三大方案,抓住五大环节,即每次活动中有学校整体计划方案,学生计划方案,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案,并抓住选题、准备、实施、交流、反思五大环节,确保教师有效指导。具体来讲.指导教师启动阶段指导如何选主题,到哪里去找问题?怎样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准备阶段指导制订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如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开展阶段指导查阅文献资料,需要哪些资料?可以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如何整理资料;指导学会社会调查,如确定调查的内容,确定调查的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等;指导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对记录的目的,记录的原则,记录的方法进行辅导。总结阶段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课题研究论文;有实物类----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作、网页。选择成果表现形式的原则、方式等方面给予指导;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和研究成果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