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辩总结陈词有哪些?

如题所述

正方四辩总结发言:

各位老师,同学,及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坚决认为赏识教育比惩戒教育更有效!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用马卡连柯的二句话来总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方法时,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现爱也不行时,那就是爱的不真,爱的不够。确实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学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爱需要教育,教育更需要爱,青少年正是由于是非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容易犯错误,此时他们也处于情绪波动期,所以不能用惩戒教育,应该用爱的雨露去滋润他们,平息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呢?首先做为一位教育者,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还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采用一种不打骂的方式,或者用行为去感化,对于顽固不化的学生,不接受教育的人,我们要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从他们的优点,挑起他们的兴趣,只要有爱心,天下没有顽固不化的人。

赏识教育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老师有爱心,才会有效施教,捧一颗爱心,孩子就能健康成长,才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蓬勃向上。

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被爱感化,静下心来,冷静分析,从而发现自己的错误,立即改正,并且更加努力,奋发向上,这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并且这种教育是无痕的,不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打击,受到伤害,也能使学生刻骨铭心,更加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以后也不会再犯错误了。赏识教育才是真正的艺术。

但是还是有几点要稍微注意一下,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说服教育,教师用行动去教育,不也是一种关爱的体现吗?当然,第一:赏识教育并不排斥适度的体力磨练,给学生一些锻炼,这难道不是一种关爱学生的表现吗?

第二:赏识教育并不是对孩子的错误不在乎、放纵,任他随意去做,赏识教育它是一种管教,但是它是用爱去感化学生,以关爱的形式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刚才还有对方辩友说到,惩戒教育具有唤醒、警示作用,我想说的是,难道爱就没有唤醒、警示的作用了吗?大家想一想,惩罚会让学生付出代价,而赏识教育却不需要,不留下痕迹,而达到教育目的,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后者呢?

并且惩罚不小心会伤害学生自尊心,会使犯错的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打击学生积极进取的志气,使同学牌一种厌学心理,如今,因惩罚造成孩子丧失信心,成绩急剧下降的事例,比比皆是,难道还不说明惩戒教育的不足吗?

第四:惩罚只是一时的,今天惩罚了,明天就可能忘记了,而赏识教育则是刻骨铭心的,永远不会忘记的。

最后,我还想突出一下赏识教育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爱,像神奇的魔方,有时会改变人的一生。让我们都住泰戈尔的这句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并且爱可以创造新生命,爱可以创造新的奇迹,爱可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所以赏识教育比惩戒教育更有效!

韩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可以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实施体罚。但是,体罚有严格的执行程序,学生可以申请用为学校做好事的方式来代替体罚、弥补过错。虽然世界上反对的声音不少,但是韩国依然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确定了体罚在教育中的地位,我觉得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适度的惩罚,包括适度的体罚,对未成年人而言,有一个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价值:树立他们的规则意识。

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做了不该做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惩罚的诫惧效应,使得当事者明白了这个社会有一种规则必须遵守,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这种规则意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社会受益。我想,韩国教育体罚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

这就像教育小孩子时,家长告诫孩子的叨唠是最不受孩子欢迎的。我想,不妨让他吃点小亏,比叨唠有效得多。当我们告诉孩子烛火烫人时,他常常是要试一试的,我们不是厉声斥责,就是赶紧将他拉走。可是,常常在我们不在场、不注意时,孩子被烫伤了,可能是很严重的烫伤。于是,我想,不如在他试图摸烛火时,先告诉他烫人,摸不得,如果他非要摸,就让他试一下,当然,家长的责任是注意尽量减少伤害。这一次疼痛的经历一定会让他铭记终身的,一同铭记的还有一个观念——不听父母的告诫是要吃亏的!初看起来,父母好像是狠心的,可是这个狠心是为了孩子有正确处世观念,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老师的惩罚,包括体罚,就像烛火,只不过尽量减少伤害的责任要由老师来把握。而我们的现实是,法律的一概禁止使得老师没有了烛火,因而只能变家长的叨唠为教师的叨唠。因而有人戏称,老师要具有《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说功,要能说得学生五体投地、不得不服!玩笑中自有苦涩的味道。

这年头一个比一个叛逆心强,你所谓的“赏识教育”很可以被他们理解成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唐僧婆婆妈妈嬷嬷唧唧。

我们东北有句俗话“小树不修不直流,人不修理根啾啾”也就是这个道理了,俗语往往比名言更能反映问题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那属于政治范畴.他在教育上的准则是有教无类而非赏识教育.同为儒家的荀子有这样的著名言论,即人之初性本恶.不错,赏识教育的确可以使人由恶转为善,但与体罚相比其效果显然是略逊一筹的.
也许有人会说,体罚有可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反叛心理,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走向更恶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掌握适度原则.
CCTV曾经播过一期节目,说的是一个工作室通过一系列活动教育某些网瘾少年.在那里定期举行远足等活动----这可不是春游那种不疼不痒的远足,而是十足的急行军式的风格.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适度体罚.中途休息时记者对一些参与者进行了采访,从采访中我没有看到他们丝毫的叛逆情绪,我看到的只有服从和坚持.另外说明一点,那些学生都是家长和老师劝说无效后才被送到工作室接受教育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体罚比赏识教育更有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