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有哪些

如题所述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位臵。它不仅让学生习得一些文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获得贴切、深刻的文学体验,并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丰富情感,更新与拓展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等。阅读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在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阅读教学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过于走马观花,阅读不够详细,以至于很多细节都被忽略了。 二、阅读教学中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情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处理之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正确地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对于乡镇中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

必不可少的感情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觉得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处理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言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三、长期的被动式接受课堂,导致学生们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他们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因而试卷上所反映出的阅读部分高失分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逃其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0
1. 做阅读题,根据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应告诉他们不同的应对方法。有些老师经验不足,一味笼统的教,结果哪头都不落好
2. 一些老师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导致学生想的出来写不出来,针对这点,可以拿一个笔记本,在上面写段故事让学生轮流续写,不管上个同学写的多扯蛋,都要硬着头皮写,半天轮一个,每次最多一百字,结束了就再写一个故事开头,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就会发生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