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文学作品教学的误区

如题所述

高中语文考试,学生最怕做到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老师也最怕批改这一项,因为学生往往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这也就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文学作品,老师认为多教一篇少教一篇无关大碍,学生认为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无关紧要。久而久之,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显无足轻重。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它不单让学生习得一些文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获得贴切、深刻的文学体验,并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丰富情感,更新与拓展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等。但我们平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却存在这样的误区。
一、教师唱主角,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成为“看客”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缺乏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是一讲到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让学生思考讨论,但仅流于形式。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时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它讲究的是一个“悟”字,表现为一种“自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必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我在教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前预习题:认真阅读作品,每位同学至少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二天上课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到黑板上,结果他们争先恐后,唯恐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展示,最后前后两块黑板备写得满满的。然后我又让学生把所有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删去重复的问题,结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我课前预设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最后这些问题也大多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解决的,结果原本预计一课时的教学计划,最后上了两个多课时。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不能小看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我们教师有没有给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如果我们能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启发与指导,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志公先生也曾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大多数教师也都认识到这一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依旧我行我素,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二、不切实际滥用速读、浏览一词,导致学生对作品不能深入理解
速读、浏览本是一种阅读方法,用得恰当,有助于课堂教学,但问题是这种方法现已被滥用。无论篇幅长短,浅显深奥,动辄就用这种方法,显然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文章,课上老师多以速读的方式让学生接触课文,这本是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文章进行精读、细读了。因为粗读、速读是建立在精读、细读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快跑要建立在强壮的体魄基础之上一样,没有强壮的体魄就不可能跑得快、跑得远。
古人说:“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要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意,深刻把握核心,还需要让他们对课文中重点的内容精心阅读、仔细品味。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阅读有时不止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要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我在教授《一个人的遭遇》一文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这就是速读、浏览的环节,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情节,并说明感动的原因,这就是精读、细读的环节。结果学生通过自己与文本对话,细心揣摩文中有关句子,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得深入。
三、教师强加自己的阅读体会给学生,导致千人一面的阅读感受
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蕴藏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或中心来概括。再者,学生在阅读时的心理状态、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也决定了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有些教师却忽视文学作品阅读的这一特点,将自己的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势必会导致阅读感受的千人一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学作品的确切意思是什么。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最大影响者,老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老师把自己当成权威,把自己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强行让学生接受,这显然违背了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我在教授《一个人的遭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肖洛霍夫的这部作品,曾与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你从主题的角度谈谈获奖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同学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控诉战争的罪恶的,因为文中主人公家破人亡;有的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歌颂俄罗斯民族男人的坚强的,因为文中主人公在那样的环境下仍能不屈不挠;还有的同学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不要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孩子的心……虽然有的学生的回答有点片面,但这正表明了他们对为文本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稍作点拨,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
鲁迅先生说过,学语文只是“读读写写而已”。一语道破阅读教学的全部内涵。如果我们真正地能走出上述误区,就一定能够改变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状况,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会被人说成“误尽苍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