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建的

如题所述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时值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大运河的开通,自此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文化、思想、观念、艺术等精神领域的交流亦不断延伸扩展。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8个省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扩展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大运河并不是一次性建成的。有隋唐大运河和元代京杭大运河之分。

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位于江苏境内。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于是,历史到了隋朝时期,大运河第一次成型,史称隋唐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至70米,长约2700多公里。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行程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中国大运河贯穿5大水系,流经6省18市,溯游1797公里,2500年间,中国大运河联通南北、贯穿古今,随“国运”起伏而几经衰荣。流淌到今日,中国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已经终结,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时代已然开启,闪烁出中国文明之光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大运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大运河:从漕运之河到文化之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公务员常识判断,京杭运河始建于什么时期?错得一塌糊涂

第2个回答  2016-01-02
热心网友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第3个回答  2012-07-24
隋朝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然后开凿大运河,本来是千古功业,但是由于操之过急,成为亡国之根。大运河千年以来一直承担着重要枢纽的作用,成为南北货物运输、交流的重要通道。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7-27
你是指隋朝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前者当然是隋朝建成的,后者是建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