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穷人思维的父母,只能养出目光短浅的孩子

如题所述



1.“穷”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热帖,一个女生通过前男友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教养差”背后的故事。

她的前男友通常在贫困中长大。他不仅总是花女孩的钱,他们去吃饭的时候,女孩点了一盘茄子25元,他总是聊很久。明明自己钱不多,却最怕别人知道自己没钱,宁愿花钱买二手时尚衣服,也不愿意买一件普通的新衣服。

这个男生家里真的太穷了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是他的很多行为确实让人觉得不舒服。

他的行为背后,和他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家里没车,开单位车还得享受油耗的“爽”。坐公交五毛钱我得想办法“骗”。

父母从小就到处教孩子计算。不花钱的东西都是甜蜜的。孩子长大了,会为不花钱的东西“不要脸”。告诉父母,昂贵的物品不属于我们,孩子长大后会反击,证明自己“值得”。

贫穷真的很可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可怜的心。穷父母养不出坦荡的孩子。

后来女孩遇到了现在的老公,从小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是,我懂得尊重女性。我的长裤破了,补上了。我从不追求潮流品牌。我买东西更注重性价比。

是同一个穷人家的男孩。一个小气又丑,一个优雅又实用。

“穷养”的本质不是有钱,而是看穷看富,父母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教育。

2.贫穷最大的副产品是不安全感。

其实我相信,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全面小康。真正穷到生穷孩子,苦到受教育的家庭应该不多。

但是很多家庭还是奉行“穷男孩富女孩”的理论,故意给孩子成长制造困难。

有一期,一个男生说,从小妈妈就给他传递了一种观念,就是我们家穷,让他觉得下一顿饭可能吃不上了。

有时候买了一支笔,就要花很长时间陪妈妈。

后来他才知道,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过着又苦又冷的生活。他妈天天美容SPA,他爸天天大鱼大肉。

男孩站在上面大喊,下面的人都在笑。

但我觉得这不是开玩笑,尤其是那个男生说“我经常觉得吃不下饭”的时候。无助和不安的感觉令人苦恼。

妈妈回应孩子,你以后还是要勤俭节约。妈妈赚的是美容的钱,以后你得自己赚。

妈妈的出发点是对的。做人需要勤俭节约,不能骄奢淫逸。挣钱自己花,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教孩子讲道理的方法有很多,威胁是最差的一种。

大人们可能会认为,让孩子学习是最好的,不要管其他事情。但是,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他们也有脆弱的自尊心。

贫穷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一个人因为害怕别人对他另眼相看而产生的尴尬感。

穷到和别人不一样,不会让一个孩子迎头赶上,努力学习,只会让他们变得敏感脆弱,自卑谨慎。

TED做了一个关于“为什么穷人经常做出最糟糕的决定”的讲座,其中提到了一个实验。

在印度,60%的蔗农年收入来自甘蔗收获。研究表明,甘蔗收获季节后,农民的智商比收获前高14分。这相当于整夜失眠,或者酒精的影响。

而所谓的“不穷”是什么样子,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好处?

演讲还提到了一个实验,加拿大多芬的一个小镇,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就是吃饭穿衣。没必要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

但是多年以后,这个小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们的人民变得富裕、聪明、健康,学生成绩提高,住院率下降,甚至家庭暴力事件也减少了。

两个实验的人的经济有很多不同吗?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可是,人变了这么多。

因为贫穷让人“想得更多”,花更多的精力处理更多的琐事。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有安全感。

大人和孩子的感情是共通的,大人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

3.让孩子“穷”可能是为了隐藏自己的快乐。

孩子的成长需要“确认”感。他们需要确认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否安全稳定,基本生存能否得到保障。他们也需要确定自己是否足够优秀,是否值得爱。

有了这种认同感,孩子就能认可自己的优秀,也不需要从别人的眼中得到认同。

而那些故意“穷”孩子的家庭,告诉孩子自己穷,同时也向孩子传达了“你不配”的思想。

他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去告诉别人,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一切”。

为什么父母喜欢在贫困中养育孩子,或者给孩子制造各种挫折?

原因可能是父母还是有权利告诉孩子,如果不顺利该怎么做。但如果孩子开心了,父母就没得选择了。

可能父母小时候都是在贫穷和苦恼中长大的吧。如果父母有健全的人格,可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但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就会被触动,而那个角落可能就是自己压抑的痛苦和尴尬。他们的潜意识会问自己和孩子:我从来没有这么容易满足过。你怎么会有?

父母希望让孩子“苦中作乐”,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孩子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

父母本身就欠缺,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幸福。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男生就应该穷,希望通过穷的生活,让男生获得责任感,将来能养活一个家庭。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无忧无虑的长大,父母该是多么无奈。孩子以从未见过的方式成长,或者说孩子以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方式成长。这是一条父母从未见过的路。他们是怎么“管”孩子的?

我们可能有很多理由让孩子在苦涩中成长。但是这些话是我们用来说服自己的。本质上,我们不敢让孩子轻松愉快,只能通过“找茬”和“教育”来获得自己的满足。

孩子的成长需要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刻意制造挫折,强调“父母挣钱不容易,都是为了你”,期望孩子感恩。

这种被迫的感激可能在童年起作用。孩子长大了,会讨厌自己。他们讨厌本该感激却一点都感动不了的自己。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能观察到家里的情况,父母不用多说,自己也清楚。父母言传身教越多,孩子就越感激父母。

我老公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穷人。虽然别人家的零食很多,他没吃过,也很贪吃很羡慕,但是他从来没有“穷”的概念。

因为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我们赚钱不容易”“赚钱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观念。相反,他们告诉他,只要他用自己的双手赚钱,他就不会感到羞耻。严冬开着电动三轮车去送货,回来冷得鼻子和耳朵都失去了知觉,但我从来没有告诉他我很穷,而是告诉他只要我努力,生活会更好。

这才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而不是用贫穷来击碎孩子的自尊,期待孩子迎头赶上。

4.单纯强调穷和富是教育的软肋。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穷人和富人。真正影响一个孩子的不是穷人和富人本身,而是他们如何处理物质和精神上的贫困。

单纯强调物质贫困会让孩子自卑敏感。他们可能会因为没有一双白球鞋而错过自己爱的女孩。

单纯强调精神贫困,故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吃点苦”,会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恐惧,畏手畏脚;

单纯强调男女差异,不仅是人格的偏见,对孩子也有不好的影响。男生也需要看世界,女生也需要内心强大。

“感谢贫穷”的北大女生王馨漪家境贫寒,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一个人干农活养活一家六口。但是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要自信乐观,要靠双手的力量去创造未来。

她说:虽然贫穷伤了我的自尊,但我还是想说:谢谢你!我不相信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和手指的力量。

不穷的父母绝对不会给孩子穷的抚养费。不穷但目光短浅的父母会让孩子变穷。

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可以让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独立成长,但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去穷。

家里有条件的话,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养孩子。有钱没必要装穷,孩子没钱也不能奢侈。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挣钱不容易,但能实现你的价值,让你的生活更舒适。

教育本身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我们刻意强调的,可能只是我们害怕的。

作者:苗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一心写作的职场妈妈。她是一个认真又风趣,美丽又有才华的90后女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