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描绘四幅画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中描绘四幅画分别是:

一、“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里展示的是梦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幽美画面。

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段移步换形而变化迅疾。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暧昧之境。这是梦中展现的第二景。

三、“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但随着夜晚的降临,诗人梦中的见闻已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

天气也在急骤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的水面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可用阴森恐怖来形容这梦中的第三景。

四、“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这接下来则是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高潮。

刚才虽是令人惊憟之境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便写到山崩地裂之声,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一样,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这一景诗仙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

既有奇丽的形象,又有色彩的描绘,且有舒卷的情域,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

扩展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释义: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

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

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

诗人梦境的第一个层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这种心情恰恰是诗人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的写照。李白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这种愿望也像向往名山一样梦寐以求。

天宝元年(742),四处游历二十几年的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在金銮殿上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既“降辇步迎(释义:下车步行迎接)”、“御手和羹(释义:亲手给他端汤)”,还赐官翰林待诏,可谓是“一夜飞渡(释义: 一个夜晚飞渡过去)”。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诗人梦境的第二个层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步态何等潇洒!“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象何等壮观,不正是李白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志得意满的反映吗?

能够伴驾并记录君王的生活,李白深感荣幸。实际上“翰林待诏”不过是个闲职,其职务是草拟文告,做皇帝的御用文人,用诗文记录皇帝的生活。

仅天宝二年的春夏之间,李白伴驾出游奉命所作的诗就有十多首:天宝二年初春奉召作《宫中行乐词》八首,仲春作《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作《清平调》三首,夏季作《白莲花开序》。

也许李白是兴奋过度了,非但没有觉察,反而以此为傲,其诗《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充分表达了自己受到君王宠爱后意气风发的喜悦心情: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翰丹雪胸臆。忽蒙白日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释义:

一旦天子垂顾,加以佛拭之恩,我则尽心竭力以尽忠心。忽蒙天子白日之光垂照,我如同胁王两翅,直飞青云之上。有幸陪天子銮驾东入鸿都之门,身骑官中之龙马,好不威风。这时王公大人无不借我以颜色,金章紫绶之高官也来奔走相趋。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为梦境的第三个层次。梦中诗人对山中美景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现实中李白本以为陪侍皇帝左右,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就要实现了。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

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他深居宫中,沉溺声色。玄宗曾一度重用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

意识到一点,李白心理上是多纠结,究竟该何去何从,前路迷茫“路不定”,“济苍生,安黎元”又是多么渺茫,自然是“忽已暝”。梦境中的流连忘返恰恰是诗人纠结迷茫的表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为梦境的第四个层次。日间畅游天姥山之后,深夜再次来临时的景物特征,显得阴森恐怖。

传来“熊咆龙吟”之声,如万钧雷霆,瀑布轰鸣,深林为之战栗,层峦因此震惊。那么此时此刻,人何以堪?恐怕早已是毛发俱耸、魂飞魄散了。现实中的李白处于什么境况呢:满怀壮志不得酬的苦闷和压抑与日俱增,加上放浪形骸,对朝中那些只会吹嘘拍马又仗势欺人的权贵深表蔑视,并经常调侃嘲笑他们,这使他在当职期间树敌不少。

比如他敢让杨贵妃为他捧砚磨墨,让高力士扶他上船为他脱靴,还对皇帝的女婿不敬等,这些疯狂不要命的行径自然使李白成为朝中诸权贵的眼中钉。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使他处于黑暗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

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惊惧凉透脊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天地云墨,风雨欲来。李白的心灵受到“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式的震撼。天姥山的电闪雷鸣折射出诗人处境的险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