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做完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带T管回家有什么注意的方?

如题所述

您好,糖尿病人容易得胆石症,可能由于糖尿病人常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容易伴发胆石。此外,糖尿病容易伴发神经病变,使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囊大而松弛空虚,易形成胆结石。

胆囊切除术后的远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就目前所知,胆囊至少具有储存、浓缩和收缩的功能。当然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经由毛细胆管,小胆管,左右胆管,总肝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胆汁浓缩30倍,留做进食高脂肪餐时,方才排入肠道参加消化。如果胆囊已经切除,此处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待到赴宴进食膏粱厚味之时,急需大量胆汁帮助消化,可惜此时体内已无“富余胆汁”相助,身体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之苦了。
2.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液的胃返流,胃液食管的返流
近年来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返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和胃液返流的报道很多。Walsh等在对照研究中也证实了胆囊切除术后所有标记物均向胃食管返流,且伴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Chen MF等也指出DGR的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此时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产生DGR。所导致的胆汁返流性胃炎或食道炎,给病人带来了很多痛苦。
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
在未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结石多由胆囊排出而来,其形状和性质(胆固醇为主)也和胆囊结石相似,呈石榴子样或桑葚状,即称为继发胆总管结石;而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其结石的性质多为胆色素结石,其形状多为铸型,圆柱型,方形,泥沙样和子弹头型。即称为原发胆总管结石。分析原发结石形成的原因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学说就是“流体力学”的原理。在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又使胆总管内的胆流速度变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后者是形成胆石的重要机理。在一组795例胆总管结石病例中(经ERCP和EPT证实),切除胆囊病例组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425:370)。如此看来,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似乎避免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之虞,却招来“生长胆总管结石”之祸。哪种结石最具危险、孰轻孰重,是不言而喻的。
4.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胆管损伤的问题
由于肝胆Calot氏三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有人统计2566例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以美国为例,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病例应在美国之上;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是胆道外科的非常疑难的课题,还有一定的死亡率。与内镜保胆取石相比,后者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这一点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加之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草率选择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就应该慎重考虑了。
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以往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只有胆道术后发生奥狄氏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方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其临床治疗甚为困难。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1
做的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T带回家,医生一般都会固定在腹部,不影响生活.
定期换药,没有红肿热痛可以在诊所换药.
T管在不能洗澡,容易发炎.夏天,挺痛苦的.
一般至少两周拔管,医生一般都会推迟.
有胀痛的感觉,不能耐受可开放T管,让胆汁流出,之后及时去医院就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04
首先注意保护T管,避免脱落,如果T管脱落,就近大医院普外或者肝胆科直接急症挂号处理。
其次是定期换药,保持T管周围干净,一般5天左右可以换一次药
第三是术后2周可尝试夹闭T管,如有不适,再开放,尽量做到术后2周不再引流胆汁到引流袋。
最后就是术后40天左右再回医院复查,行胆道镜检查,如无特殊可拔出T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