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烹饪技术是怎样发展的?

如题所述

我国烹饪技术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时期,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又革新炊饮器皿,使菜品质量得到提高,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

这一时期,烹调原料比以前大有增多,如稷、黍、麦、菽、麻籽“五谷”,葵、藿、薤、葱、韭“五菜”,牛、羊、猪、犬、鸡“五畜”,枣、李、栗、杏、桃“五果”,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五味”,说明了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

烹饪中的动植物原料很多都是人工驯养和栽培的,并已成为主要来源,选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一时期,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烹饪舞台,不仅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这一时期,菜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一方面,出现了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等烹饪方法,烹调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宫廷宴“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它由两饭六菜组成,具体名称是:肉酱油浇大米饭,称为“淳熬”;肉酱油浇黍米饭,称为“淳母”;煨烤炸炖乳猪,称为“炮豚”;煨烤炸炖母羊羔,称为“炮牂”;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称为“捣珍”;酒糟牛羊肉,称为“渍”;类似五香牛肉干,称为“熬”;烧烤肉油包狗肝,称为“肝”。

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时期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如意八珍等,都由此而来。

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新的饮食制度。如从夏王朝开始,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级划类。

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华夏大地许多重要城市酒肆兴盛。

因此,夏商周时期,在我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个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饮食中的烹饪技艺成绩斐然。

至明清时期,烹饪迅猛发展,宫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清代“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大宴活跃在南北,我国烹饪技术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

满汉全席是我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满族烧烤、茶点和汉族经典菜肴组成,菜品达100道以上。如果按照每天三餐进餐,通常要三天才能吃一遍。

再加上奢华的制作原料、精湛的烹饪技艺、开席时宏大的场面及隆重的礼仪,使满汉全席成为我国古典宴席之冠。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赋予满汉全席一种独特的魅力,更使满汉全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说到烹饪就不能不说说厨师,因为厨师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8
“烹”起源于火的利用。
中华民族的祖先,从猿进化为原始人的时代,长期过着原始的生活,“茹毛饮血,生吞活嚼”。古代人所住的森林,常常因遭受电的袭击而引起火灾。当火熄灭之后,人们偶然吃到被烧的野兽尸体,觉得这种烧熟的兽肉,比生的兽肉好吃得多,并且滋味鲜美。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人们逐渐懂得食物是可以用火烧熟了吃的,于是便开始留下火种。后来,人们又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钻木取火和激石取火的方法,这时就正式吃熟食了。这就是“烹”的起源。“调”起源于盐的利用。人们开始吃熟食,只是把食物烧熟而已,还谈不上调味。经过了若干年之后,有些生活于海滨的原始人,偶尔把猎来的食物放在海滩上。海滩因被海水浸湿,经过日光蒸发,地面上出现一层白色晶体,这就是盐。食物放在海滩上,表面上沾了一些盐的晶粒,人们把沾了盐的食物烧熟了吃的时候,发现滋味芳香。由此,人们就开始研究盐和食物的关系。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盐能够增加食物的滋味,于是开始收集盐。后来又发明了烧煮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作为烧食物时的调味品,这就是“调”的开始。烹和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烹,是烧煮食物;调,是调和滋味。烹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国家烹调技术的起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距今五千多年的新时期时代的晚期,由于发明的陶器,因而出现了烹煮法和汽蒸法。加上人们的定居,家禽家畜的普遍饲养,垦殖事业的发展,烹调原料和工具多种多样,各种菜肴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第2个回答  2020-07-18
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它包含烹调生产和饮食消费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烹饪一词,最早见于2700年前的曲籍《易经·鼎》中,原文为“以木巽火,亨饪也。”《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在宗教迷信外衣下,介绍当时社会状况,保存了一些古代朴素辨证法的思想。“鼎”是先秦时代的炊、食共用器,形似庙里的香炉,初为陶制,后用铜制,还充当祭祀的礼器。“木”指燃料,如柴、草之类。“巽”的原意是风,此处指顺风点火。“亨”在先秦与烹通用,为煮的意思。“饪”既指食物成熟,也指食物生熟程度的标准,是古代熟食的通称。“以木巽火,亨饪也”就是:
将食物原料置放在炊具中,添加清水和味料,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由此可知,烹饪这一概念在古代包括了炊具、燃料、食物原料、调味品以及烹制方法诸项内容,反映出奴隶社会时期先民生活状况及其对饮馔的认识。还由于古代厨务没有明显分工,厨师既管做菜,又管做饭,还要酿酒、造酱、屠宰、储藏,因此烹饪一词,在古代实际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
烹调,制作菜肴、食品的技术。一般包括原料选择、粗加工、细加工、临灶制作、用火、调味以及装盘的全过程。烹调一词,在唐宋时期即已出现。如陆游《剑南诗稿·种菜》:“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这时的“烹”加热烹炒,“调”即配料调味。烹调工艺,是制作各类食品的全部加工技法及其流程的概称。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烹饪原材料制成可口的食品,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对烹调原料进行切割、组配、调味和烹制,使之成为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菜品的规范方法。

举报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