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的频率特性

如题所述

在野外和实验室对岩石电阻率的测量,可分为直流电法和交流电法两种。但即使是被称为直流电法的测量过程,为克服电极极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也是采用交流电进行的,只是因为电流的频率很低,介电效应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相当于直接采用直流电。当岩石被通以交流电时,其导电性会随交流电频率的升高而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岩石的激发极化效应和介电效应的作用,其中激发极化效应发生在低频条件下,作为金属矿产勘探的一个常用方法,激发极化法工作频率为0.01~100Hz。近年来储层岩石物理研究发现,孔隙性泥质砂岩和砂岩在1MHz左右可观测到明显的激电效应,或界面极化,而介电效应则要在几十兆赫兹以上的情况下起作用。关于介电效应和激发极化的机理,分别在第二节和第四节中详细介绍,这里只作唯象研究。岩石电阻率受频率的影响可通过复电阻率来表示:

储层岩石物理学

我们现在来考虑一个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两极板间距离为d,则电容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式中ε0为真空中介电常数。如果电压为V=V0eiωt加在两极板间,则流过该电容器的电流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式中:Q为电容器所充的电量,i为虚数单位。i的出现表明电流与外加电压的相位差90°。

现在,我们在电容器两极板间充满完全绝缘的电解质,其相对介电常数为ε,则电容器的电容增大为C=εC0,电流与电压的相位仍差90°。如果极板间所充电的电解质不是完全绝缘的,而是具有一定导电性,例如电导率σ,介电常数仍为ε,这时电容器不再是理想的了,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也不再是90°,这是因为存在电导分量GV(G为介质电导),它源于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即传导电流。这时的全电流可表示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因为纯电导G=σS/d,故有

储层岩石物理学

也就是

储层岩石物理学

亦即

储层岩石物理学

式中:j为电流密度;E为电场强度。这里的电流为复数,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不再是90°。定义σ*=σ+iωε为复电导率。损耗角正切定义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其中δ称损耗角,它是电流偏离90°线的角度。只要电导不完全由传导电流产生,而且还包括位移电流的贡献,则电导率就是一个依赖于频率的复数。

为拟合实验室测量数据,常采用较为复杂的等效电路,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电路。

图4-3 阻容并联电路

(1)阻容并联电路

阻容并联电路如图4-3所示。

在交变电压U(ω)的作用下,总电流I(ω)可表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其中,复导纳y(ω)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式中:y′=G;y″=ωC。在以y′为横轴,y″为纵轴的导纳复平面上,当ω为参量时,y′与y″的关系曲线为平行于纵轴的直线y″=ωC。并联电路的阻抗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其中:

储层岩石物理学

当ω=0时,z′(0)=1/G,z″(0)=0;当ω→∞时,z′(∞)=0,z″(∞)=0;由dz′/dω=0可以得到,当ω=G/C时,虚部取得极大值:

储层岩石物理学

由式(4-29)和式(4-30)消去ωC得到

储层岩石物理学

这是一个圆的方程,因为z′和z″均为正值,该方程表征一个半圆。

(2)阻容串联电路

在串联回路上施加一个正弦交变电压U(ω)可以表示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其中阻抗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于是有 。这在复阻抗平面上是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直线z″=1/ωC。

串联电路的导纳可表示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于是有

储层岩石物理学

消去式(4-35)中的ω2 RC2,得到y′和y″间的关系:

储层岩石物理学

这在导纳复平面上是一个半圆。当ω=0时,y′(0)=0,y″=0;ω→∞时y′(∞)=1/R,y″(∞)=0;由dy′/dω=0可得当ω=1/(RC)时,y′取得极大值,y′max=1/(2R)。

(3)阻、容、抗混联

在串联回路上施加一个正弦交变电压U(ω)可以表示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其中阻抗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于是有 。这在复阻抗平面上是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直线z″=1/ωC-ωL。混联电路的导纳可表示为

储层岩石物理学

于是有

储层岩石物理学

这种情况下,y′和y″的关系很复杂,因为电感的引入,整个电路对外加电压的响应是振荡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