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理想人才以德为主的辩词

最好有很具有杀伤力的问对方的问题,对方是以智为主....
谢谢大家了!!!
我是要关于辩论赛的资料哦!

正一:理想之材,应以德为主,所谓理想之材,就是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人

材,而这样的人才他的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应该而且必须是重要的、基本的,

也就是应以德为主,同时,德智体应是全面发展的。一个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

作动力,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财富,而一个没有高尚

道德的人,即使再聪明,又能为祖国和人民做些什么呢?
回想过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李四光等一大批具有崇高爱国热情的

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

祖国的贫穷和落后,然而又有多少人,迷恋国外的优厚待遇,那么请问对方辩友

,这些人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他们不去为魔鬼铸剑我们就谢天谢地了。而

今,非典病毒正在肆无忌惮地侵害着我们人类的健康,又是成千上万个江素春式

的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的安危,冲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然而,其中也不乏缺

乏医德者,宁肯辞职也不上前线,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医务人员都像他们一样空

有高超的医术,而无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高尚医德,非典病毒如何得以控制?

人民的生命安全如何得以保障?说不定我们现在都已经被隔离了。
可见,人无德不立,而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

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

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然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

精神,不打自垮。因此,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从1957年到1995年

我国先后五次修改教育方针,但每次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

“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2001年,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

国”的重要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一个国家,因为有了有德之才而兴,一个民族,因为有了有德之才而旺啊!因此

,我方坚定地认为“理想之才应以德为主”。

正二:清代学者张履祥云:“德者业为本,业者德之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

坦的纪念文章没有评述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

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要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许许多多都证明德是智

之根,智是德之果。德是地基,智是地基之上的高楼,地基不牢,楼危险,楼越

高,损失越大。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智无德

是祸害。请问对方辩友:庸才与祸害谁得危害更大。
事实恰恰证明这一点:中国素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

崇尚“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正是这些崇高品德使

得中华民族繁衍、统一、稳定、从而自立于民族之林。
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迎接现代科技挑战,学校社会过多的注重科学知识

,追求高分,却严重忽视了德的培养,结果导致现在的思想滑坡,大家熟悉的王

治致篮球明星,可谓理想之材,国家培养他花了多少财力、人力、物力,面对祖

国的召唤,为了个人利益,置人格、国格之肚外,又有多少高智的大学生,国家

培养他那么多年,他们却留学海外去建设人家的国家,置自己国家于脑外。请问

对方辩友;我们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才有什么有用?
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以德为本,必须教会学生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

做不好,难免做坏事。办学必须以人为本,做人必须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

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德胜智是君子,智胜德是小人。请问对方辩友:

我们学校是培养君子,还是培养小人。

反二:刚才对方辩友极力阐述了德育的重要,我方并不否认德育的作用,但我们

也要请对方辩友立足事实,擦亮双眼:不要只是雾里看花吧!古希腊伟大思想家

、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一个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智慧即美

德。他说:“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为善由于知,为恶由于不知,若是有善恶之

观念,就会有为善为恶之观念。”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智力

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放眼世界,世人们称之为人才的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

人、比尔盖茨无一不是知识、智慧的化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烈,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是

不行的。审视我们的高考录取,各位什么时候见过这条规定,只要你思想道德高

尚,即使达不到录取分数线,也会有无数的大学向你张开怀抱?不、没有。再看

我们周围的各企事业单位,选拔录用工作人员,无一不是以学历、文凭为第一标

准,政府机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本科以上学历,

你提升的概率有百分之几呢?我并不是说智育就是分数,就是文凭,但高的分数

,高的文凭,绝对就是理想智育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当今社会,人类对知识的推崇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

投资越来越多,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无一不在绞尽脑汁,尽心竭力,为了孩

子的学习,什么都可以让步,各种参考书、练习册,昂贵的补习班、巨额的借读

费,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这不正是家长们认识到人才以智育为主的充分体

现吗?
最后我还要阐明一点,专家作过论述:智育能够导致人的德性的变化,一些所谓

“第三世界”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纪律差、犯罪率高的现象正说明智育影响德

育,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智育在人的成才中起主要作用。所以我再次重申——理

想人才,以智育为主。

反方3辩):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发展与繁荣,文化知识的传承是最重要的因素

。历数人类经历的三个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一次发

展进步,无一不是源于人类智慧的发展与进步。让我们再历数曾经做出过震古烁

今的巨大发现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等等,他们无一不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

。正是因为爱迪生,人类才拥有了电灯的光明,正是因为莱特兄弟,人类才实现

了飞翔的梦想,也正是因为比尔盖次,信息时代的浪潮才更加如此汹涌澎湃,让

我们徜徉于网络,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才得以如此快洁、高效和丰富。试想

,如果没有知识的高度发展,我们的生活能如此富足吗?没有知识的进步和发展

,没有拥有高知识的人才的发明创造,人类怎能走出原始森林?也许,还在身披

树叶、手持石器,钻木取火,结绳计数呢!亲爱的对方辩友,你也生活在由高知

识人才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物质环境中,享受着高精尖的知识技术带来的方便,难

道你能否认知识的力量吗,你还能否认人才以智育为先吗!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我们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当时人们智慧的产物,今

天的我们依然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17、18世纪由于封建中国的闭关锁国,中

国没能接受工业革命的洗礼,致使科技与物质文明远远落后了,知识的落后导致

了经济的落后,因此我们曾受到了列强的压迫。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

远瞩,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断论,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

针,我们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具有高层次知识的人才,取得了一项又一项

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而,我们抬起了头,英姿飒爽、昂首阔步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后,让我们再来点击一个目前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非典”,我们正是利

用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才使这场瘟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我国的相关科

研机构正在夜以继日的研制有效的药物和疫苗,这是打赢这场战役的根本,而这

项工作靠仅具高尚道德的人能做的到吗,不能!我们必须靠有知识、能力的人才

来做。

一切理想人才都是本着“为社会造福”的“仁”的思想,进行“智”的活动

仁是推动理想人才的原动力”、“仁是理想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和“国

家的发展知识的创新以仁为主”

正:智慧的却可以帮助人们取得改变这个世界,然而,仁心才能真真让这个世界

平安温馨的转动。举个例子,智慧告诉我们,用人体作试验比用动物做实验所取

得的结果更直接,更可靠;智慧告诉我们,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下,那些有缺陷的

人,找不到工作吃不起饭的人,饱受天灾人祸的人么理应遵守自然选择,被淘汰

,这样全人类的基因才能得到优化。然而,我们是这样做的吗,没有!正相反,

我们坚决反对用人体做实验,我们关心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是人类最基本的怜

悯之心,使人间最基本的仁,促使我们没有那样做,我们的社会也才因此变得更

美好。何况当今世,智者多,仁者少,英雄与雄的较量已不再只是体力与智力的

比较。谁能容天下,谁便能得天下!

反: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傻子是理想人才吗?理想人才应该以智为主,因为现在社

会更注重智慧型的人才,你有仁义之心又怎么样,你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不会

有一个好的工作。因为你无法为你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你就无法得到上级和

同事对你的认可,尽管你非常有仁义之心。

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无智不能成就大事业,但是现在很多的

企业集团在用人管理方面很多都采用了仁性化的管理,这也说明了管理阶层也在

“笼络”人心,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有智慧的人才聚集起来,企业才会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理想人才应该以智为主,以仁为辅。难道一个文盲能变成理想人才?那我们这么

多人读书为什么?还不如一个文盲吗?光心肠好,善良,是不能变成理想人才的

。古代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心地是都很好,可是他们的智慧程度超于他们的仁义

。难道孔子、孟子是因为他们的仁义而闻名于世的吗?难道仁义就可以让中国在

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吗?难道“神洲六号”是靠仁义发明出来的?

仁倡导的是己所不欲,毋施与人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范晔曾说过

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则百姓宁!法国的罗曼罗兰曾说过除

了仁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可以超越的标记!,英国的莎士比亚曾说过当仁和

其他争夺产业时,仁总是以他的和颜悦色首先赢得了胜利!对方辩友他们都说错

了吗,如果他们没说错的话,那我看只能时对方辩友你们说错了吧!

理想人才,大家当然都赞同才德兼备,但说到地也要分一个主次,我本人就赞同

以智为主,以仁为副。大家都可以回想文革时期,小孩读都是马列主义的,毛主

席的语录,大家每天都在思想熏陶,的确,那时的治安很好,大家都很团结,社

会当然也没现在那么混乱,可是那时政府对知识人才的不尊重,说什么学习无用

论,导致了中国人材的断层这个恶果,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倒退了多年。
反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从新开始高考,中国的经济就一直在腾飞。虽然高考这

种方式太过偏向于学生的成绩,但国家不废除它,就可以看出它也存在合理性,

它的利此终要大于弊,难道就不可以说明国家也默认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也是以

智为主,以仁为副的么?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00788.html?si=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9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主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和高增值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或手段。1995年9月,世界银行在“世界银行指定新的国家财富计算法”中公布:确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新方法,即以自然资本、创造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为核算依据,人力资本成为衡量一国财富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关键。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国策。
《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这部史学巨著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其实是很可以作为道德论者的典范的。本书在开篇伊始,便推出了一篇"才德"之说,这是极具深意的做法,概要以此来统领全书,评价世人也!其自才德而对君子小人所做的定义,可谓鞭辟入里,堪为道德论者之典范。
司马氏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①
中国历史上,对选用人才的德才考虑有如下三种理论。

唯德论:这种理论认为用人以德,唯德是举,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人关键要有品德,才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有才干无品德,非但不利于团体,相反只会破坏团体事业。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宋襄公。宋襄公一味讲究仁义道德,结果打了败仗,给后世留下笑柄。这种理论隐含的前提假设是:每个人通过适当的培养都能拥有任何层次的才干,都可以出任任何层次的干部职务。实际上,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人由于其基本素质问题,根本就无法培养。

在中国人才史上,虽然历代名家对德才的关系有种种不同的认识,但是显而易见,德才兼备者仍然是统治者任用官吏的首选目标。所谓德才兼备的说法,应该是十分流行的了。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教诲,对于任何事业而言,德才兼有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皆无之辈,当然是垃圾了。可是我常常疑心,中国的事业发展太慢的原因,恰恰是所谓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的人太多了。德,指品德,或者其它一些由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一些正面评价,有趣的是,这些往往不好具体评价,领导说有德就有德,原来这个德就成了任人随意装扮的小姑娘。哪一个贪官污吏在被组织人事部门选拔的时候,不是被认定为德才兼备?
其实,德才兼备,把德放在才之前,并无大错。但这个德本身成为了虚伪或者权杖的派生词,由此来排挤才,就正是现实中,人才屡屡不得志的悲剧了。谁不明白,所谓有德,就是会来事,懂得领导的心思,三陪往往不够,精神上的奴才做到位了,也就是很有德了吧。
最可怕的个例是,认定人们是不是有“德”的权威本身无才,面对公认的人才不好意思拿“才”作为否决的把柄,于是只好推崇“德”了。五千年的中国史,无非是千里良驹被认定为图谋不轨的病驹的纪录罢了。
到了现代,才学的评定标准趋于科学、易于量化,告假的难度较大,哪怕哪个领导拿个党校的博士,可是主席台上常常讲错别字、外行话,也就构成难堪的笑话了。群众的眼睛雪亮的很,当然许多“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的弄潮儿们也是早被识破真面目的。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少年即胸怀大志,决心显名诸侯。但是,按一般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吴起又是一个品行不好的人,先是死母不葬,继之又为取得鲁穆公的信任,竟“杀妻以求将”。对于这样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命其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取得极大的成效,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③又如,汉初的功臣陈平也是一个智谋超人之士,但人无完人,陈平的品德令人不敢恭维: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④对众人的诋毁刘邦不为人所动,反而对陈平信任有加,“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陈平亦未负刘邦的期望,数出奇计,免刘邦于困厄与危难之中。
当然所谓重才轻德,并非对被选用者的德行无一要求。对于违反一般意义上道德规范的人才,统治者从时代急需出发,自然不会弃而不用。曹操用人以“唯才是举”著称,带有明显的重才轻德的倾向。可杨修,孔融等人也被曹操所杀。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尺度。
太宗即位之初,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在太宗看来封德彝没有选拔出人才,是因为他没有用人之明,并非世无才俊,事实证明。唐太宗用人如器,不拘一格的选用了大量的人才,为成就他帝王之业和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魏征善谏,房玄龄长与谋划,杜如晦敏于决断,戴执法严明,太宗都各用其所长,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实,唐太宗的观点正好说明了缺乏人才更多的是因为领导者没有发现人才而不是没有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现代,很多领导干部和企业人事部门,往往一边放着人才不用,一边疾呼当世无才。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用人既要善于发挥他的长处,同时还要包容其缺点。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领导对下属的缺点看得太清楚,就必然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注意,而掩盖了下属的很多优点。这样,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这对组织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领导在用人过程当中,始终不要忘记:用人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看得顺眼,所以,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有效管理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决定人才的素质,更有赖于人才整体结构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配置和管理能够使人才扬长避短,产生超越个人能力的力量,而且团队学习的进步远远快于个人学习的进步,通过优化组合人才结构就能获得巨大效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