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仁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2个回答  2020-11-22
仁者,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rén zhě,意指有德行的人;有恩情的人。在佛教是对人的尊称。出自《论语·子罕》、《礼记·丧服四制》等。
第3个回答  2020-11-22
有道德讲礼者为仁,。
第4个回答  2020-11-22
一位真正的仁者,人们见到他自然会生起敬畏,因为他说话坦诚直率,没有避讳,而且不会有谄媚之态。

仁者有什么样的不共德相呢?子贡赞叹老师说,夫子有五种德相:温、良、恭、俭、让。也就是温和敦厚、善良、恭敬庄重、俭朴、谦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有三种看似互相矛盾的变化:远远看着,他是那么庄严而令人敬畏;靠近他时,却感觉他透着一股温和与慈悲;而听他说话,又是那么严厉。这就是仁者的德相。

其实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有相,老师有老师的相,商人有商人的相。至于官员,廉洁则是最基本的德相。



明朝正统年间有一位巡抚叫于谦,他要进京奏事。当时有个惯例,就是官员进京都要给宦官送些金银珠宝之类的礼品否则就办不成事。但于谦什么都不带。有人提醒他,就算不送金银,送点土特产做个人情也好。但于谦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今天,“两袖清风”这个成语,被人们用来形容为官者的正直和廉洁。

廉洁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有德的官员理应如此。而且,人们信服的就是德行。为什么孔子“望之俨然”?为什么大德们行住坐卧中能透出威严?就是因为有德。由于德行所感,人们自然会感到敬畏和爱戴。仁者的威严不是装的。谁都知道,装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被看破,而且也装不久。所以,与其装,不如真正修德。

为什么于谦可以“言不讳,色不媚”?还是因为有德。因为有德,所以有原则,有什么说什么,了解真相就说真相;而且,他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屈服于利益要求或别人的认可,以各种违心的姿态向人献媚。但遗憾的是,伴随时代变迁,道德一再受到冷落,人们今天最重视的是财富、地位和暂时的利益。其实求利未尝不可,古人也认为正常,但求利的出发点或者说动机这一点很重要。



明代的方孝孺曾经说过:“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君子求利,是为利他;小人求利,只为利己。可见,利他还是利己,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道德界限,愿意利他的人,可以成为君子甚至仁者。我们不妨检视一下自己,有谁愿意成为仁者?

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是一位真正的仁者。上师除了具足世间仁者的德相外,还具足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里讲到的一切出世间圣者德相。我想,这主要源于上师的修行和证悟力量,也因为如此,上师才能在当代创建这样一所佛学院,并显示非同寻常的摄受力量。

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讲,有跟世人相同的地方,因为他要随顺世间;也有跟世人不同的地方,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凡夫的心和行为,身口意一切所为都是清净无垢的。

当我们遇到这种具有殊胜境界的上师,看他们吃饭、走路、说话,会觉得跟我们没有两样,我们做什么,他们也做什么,甚至还会开开玩笑。但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他们不论做什么都没有执著。我们看电影会沉浸其中,跟着哭啊笑啊,吃东西会贪执味道,但他们不会。他们会说“好看”“好吃”,但不会执著,更不会把这些当做人生目标,他们随顺你,只是为了度化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