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中“人是理性的”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提起“博弈论”,大多数人并不感到陌生。一个众人皆知的案例—“囚徒困境”便是我们学生时代颇为烧脑的一个话题。说到博弈论,人们往往会与“阴谋”、“诡计”等词儿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还会拿中国古代的兵书《三十六计》来说事儿。这些认识对“博弈论”多少会有一些误解,今天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聊聊博弈论。

一、博弈论有什么用。

博弈论有什么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博弈论做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博弈论不是《三十六计》。有人会说博弈论不就是科学版的《三十六计》吗?答案是:不是!三十六计基本都属于诡计,像我们熟知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偷梁换柱,还有空城计、反间计、美人计等等,它们本质上都是或类似是骗术!

既然是骗术,那么首先就有很大的风险性,像“空城计”这样的操作其实是有极大的风险的,不仅得做好保密工作,还得假设司马懿是个笨蛋,况且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对司马懿用过小说里的那个空城计。再者,骗术不能长期使用,骗一次或许能够得手,但对方并不都是傻子,下一次就不奏效了。

而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人”之间的长期博弈。“理性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也是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博弈论假设人是理性的,表现为三个要求:

第一、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对你想要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排序。
第二、你的行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争取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第三、你知道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对手也知道这些规则。

还是拿“囚徒困境”举例。两个小偷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离开牢房,并且越快越好。规则也很清楚:如果两个人都招供,那就都判刑3年;如果有一个人招供,另一个人不招供,那么招供的人可以无罪释放,而不招供的人就要严惩,判刑5年;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因为证据有限,所有两个人都判刑1年。

用表格呈现出来是下面这样的:

囚徒困境
彼此都知道对方也是这么想的,并且对方也清楚规则。那么,如何采取行动就需要非常理性的推断了。

一眼就能看出来,最好的结果是两个人都不招供,然后都被判一年。但是博弈论要求我们每次做判断都要考虑对方——不是考虑怎么对对方好,而是考虑对方会怎么做,然后我们怎么做。这样看来,不管对方怎么做,我们都选择“招供”对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也称“压倒性策略”。

作为理性的人,如果博弈中有压倒性策略,就一定要选择这个策略。

除了在博弈中帮我们做出“最优”的选择,博弈论还有另一个作用: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长期存在的各种现象。

生活中有不少现象看似是非理性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确实是长期存在的。若仅仅用“存在即合理”这样的说法去解释,估计你心里也不会真的认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5
这是博弈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即所有参加者都是纯粹的数学家或逻辑学家,不是我们现实中的人,因为博弈论里的人可以预见所有可能情况,并能预测最终收益结果~ 当然,博弈论的结论对现实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只是现实的复杂性,这就无法以博弈论全盘把握,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第2个回答  2012-04-25
In economics, game theory, decision theor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ational agent is an agent which has clear preferences, models uncertainty via expected values, and always chooses to perform the action that results in the optimal outcome for itself from among all feasible actions.
在经济学,博弈论,决策论,人工智能中,一个理性智能体(理性的人)是指其具有清晰的偏好(大概就是价值观),以期望的观点对不确定性建模,总是在可行策略中选择结果最优的策略。

参考资料:Wikipedia Rational Agent

第3个回答  2012-04-25
人会通过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思考而后决定自己的行为,就像下棋一样,你要考虑我这样下对方会怎么下,然后我又如何应对,以及哪种下法可能的结果最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