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镇的经济概况

如题所述

有耕地59703亩,是湘潭县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由1995年的51267吨提高到2007年的55774吨。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21424.72万元增加到2007年56850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3311元。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总产值达75000万元。人民煤矿、石潭水泥厂、湘潭兴农配肥厂、鸿峰化工厂、湘帅压滤板制品厂、精诚玻璃厂、三星化工厂、宇通运输公司、安泰自来水公司、三维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实力雄厚,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业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庭院经济为辅,全镇普及优质杂交稻面积78700亩,八角村“走四方”牌香菇、文佳村黄栀子基地、白托苗圃场各显其能。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规范立镇,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会同县建筑设计院编制了《1999年至2020年石潭镇城镇建设远景规划》,城区规划面积为4.2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区、新区等2.2平方公里的小城区面积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美丽的石潭更是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镇北320国道、湘黔铁路复线叠邻,同与涟水平行,“韶茶”、“湘湘”两条县级公路干线穿镇而过,贯通南北与东西,连接韶山、乌石两个红色旅游景点,独特的区位优势有效促进了石潭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全镇辖4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630个村(居)民小组,2万户,7.0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04万人,耕地面积55958亩。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五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省示范镇目标统筹规划,开拓创新,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在创建小城镇示范镇工作中勇立潮头,大步跨越,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社会经济超速发展
五年来,石潭镇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产值由2006年的9.2亿元到2009年达15.3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第三产业由2006年总产值1.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7亿元,年增长幅度为17.57%,高出全市平均增长率5.03%。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914.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923.67万元,实现年净增1009.17万元,年平均增加252.29万元,平均增长率为27.6%,高出全市增长3.08个百分点。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6年的3578元增加到5228元,净增1650元,年均增长16.02%,高出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3.14%,城镇人平纯收入由9420元增加到17248元,高于全市水平8%。五年共引进投资项目 33个,引入资金6446.87万元;城镇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以平均12%的增长速度扩大。建成区人口由五年前的2.2万人增加到3.04万人,有效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43.24%。
五年来,镇人民政府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运行、业主经营”的开发模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土地出让、统一开发建设、统一城镇管理”的“五统一”原则,财政投入、社会筹资多种发展方式,共计投入6200万元,使镇区范围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有效促进了城镇经济的迅步发展,“忘不了”、“真维丝”、“伊纯”、“米乐奇”等多项国际国内品牌商品纷纷落户石潭,小城镇有了大型加油站,镇内设立了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基站,德怀路10多家摩托车店形成了市场,餐饮、医院、学校、大型超市等服务机构错落有序,上档次的宾馆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商人逐利而居,物资在交流、财富在增长,外地商人纷纷慕名而来,有的买房定居,有的租赁门面当起老板,尽享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
城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镇产业化进程。特色产业品牌走出湘潭、走出湖南、走向四面八方。
──八角香菇产业经过艰难曲折道路,依靠科学支撑,大胆创新研究,成功实现了“水帘降温、半生料栽培、多层立体种植,利用湘莲壳、油茶壳制棒,利用棒渣生产有机肥”五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合作能力,建立联结体制,大大提高香菇产量和产值,高产实验大棚实现亩产鲜菇5万市斤,亩产值16万元,纯利12万元。八角村突破人平纯收入1.08万元,跃居为湘潭县首富村。“走四方”品牌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和韩国。
──湘潭兴农配方肥厂由1998年的手工操作开始生产有机肥,到2001年投资300万元购置新设备,步入机械化制作行业,再到2005年继续投资2600万元,改建新厂区,改造旧设备,实现年生产复合肥2万吨。依靠技术创新,严格质量把关,2007年正式由国家颁发产品免检证书,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成为产值过亿元企业。
──人民煤矿 通过技术改造,达到年产煤6万吨,实现年缴税1280万元。
──工业企业 名牌产品的发展,带来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009年实现规模企业总产值3.22亿元,实现规模企业利润7400万元,实现工业企业税收1470万元,有效促进了镇域社会经济的超速发展。
──粮食生产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落户古云村,2009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量6.02万吨,农业总产值5.07153亿元,农业增加值3.26亿元。
──生猪产业 生猪产业已成为发展石潭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发展生猪达45万头,出栏34.4万头,实现人均出栏5.23头,年产值达3.0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87.8%,占农业总产值的63.9%,成为了全省久负盛名的“湖南生猪第一镇”。有效带动了饲料、兽药、运输业的大发展,形成了饲料、兽药一条街,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小运输车辆240多台,从业人员达670余人,年贩运总量占到广州市场的十分之一,贩运总产值达6个亿。
龙虾、雁鹅、鲜鱼、西瓜、油菜、芥菜、紫苏等农产品各具特色,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石潭高效农业已成为全省一块金字招牌。
二、城镇规划放眼未来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在规划城镇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原则。1999年8月,镇人民政府会同湘潭县建筑设计院,深入实地勘测、论证分析,拟制定近期远期发展目标,编制《1999至2020年石潭镇城镇建设远景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原则和发展目标,理顺思路,更新观念,科学决策,引进城镇经营新理念,发展和依托公司进行市场运行,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实施城镇建设三步战略方案。
为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严格按照“两型”建设要求,提高城镇建设标准,镇人民政府斥资120万元,于2008年再次聘请省、市专家,修订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消除地质灾害和突出城镇特色专业的新一轮《湘潭县石潭镇总体规划》,描绘石潭城镇发展的美好蓝图,确定了“三区两配套”的发展格局,按照“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业街区”,配套“农资交易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城镇莲水风光带建设,分步有序实施,已经上级审定,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按照《总体规划》,通过5-15年努力,石潭镇区人口将达到5万,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初步定位为“区域中心城镇和山水园林城镇”。
三、城镇建设立足优质
石潭自古便是商业重镇,千余年来,借涟水之便,商贸繁盛,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全国有名的“药都”和“米都”,解放前,石潭的“石灰”就已畅销省内各地。一直以来,各级领导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很重视石潭城镇发展和建设,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省政协原政协主席刘夫生、人大副主任陈叔红都曾在石潭办过点、指导过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更为石潭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6年,党委、政府顺应时代大潮,以惊人的胆识、博大的手笔,启动了扩大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第一步实施方案。开发石潭大桥南端,即韶茶干线两侧,组织利用社会资金,引领个体私营经济先行者投资,一举建成200米长的农民街,石潭的建材市场从此问世。
──90年代初,实施南部扩展发展和建设的第二步实施方案,划拨85亩土地,沿着丁字街南端延伸,开发德怀路,建成经济开发区,粮贸大厦、信用大楼、汽车站、农贸市场等峭然林立,服饰、饮食、美容美发、娱乐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伊始,发展和建设的第三步建设战略正式拉动。征地183亩,一次投2800多万,新辟石潭新区,400个门面300套住房“多层小洋楼,三色外包装”的仿欧式建筑拔地而起,宽60米、长1.42公里的石潭大道自东向西穿镇而过,接通了湘湘、韶茶两条县级公路。全新的街区内连接了石潭、德怀、八一、石乌4条城镇主干道,贯通镇内三区,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每到夜晚,明亮的路灯,把石潭这个山村小镇照得通明,仿佛像颗璀灿的明珠。夜幕降临,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无数个红色的蒙古包内满座着耕耘一天后懂得享受的休闲人们,美丽的石潭被点缀得更加艳丽多姿。
──随着建设战略目标的全面实施,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有序进行,2006年6月安泰自来水厂完成计划审批、国土、规划手续,7-8月完成拆迁、测量、勘测、土地平整、施工图设计、招投标工作。2008年投资1200万元,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投资150万元完成对镇区35公里的给排水管网改造,整个供水系统于2008年投入营运。通过对石潭镇日供水量2万吨的城镇供水设施进行扩建,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石潭供水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给排水管网的改造,有效解决了排污问题。东西两片分别设置截流管道,分片截流后由道路排水系统就近排入涟水河。同时在居民聚居区域、主要商业区配置15个消防栓,较好解决了消防安全工作。
──2006年8月-2006年12月总投资200万元,完成4000平方米的三级客运站及站前广场一个,作为城镇长途、短途客运中转站,解决公路换乘的停车和镇内交通拥挤的问题。
──2006年7月-2006年12月完成横街、正街、德怀路、农民街等为主的城区10.5公里道路安装路灯200盏。路灯建设费用150万元,年日常维护费用8万元,年电费12万元。实现整体城区的亮化工程,提高石潭的城镇品位。
──2007年-2008年总投资270万元,完成二座公厕建设;购置垃圾桶36个,建设20平方米垃圾中间站两座;投资230万元完成25亩垃圾处理场的可研、征地及启动建设工作,有效实现了垃圾的日产日清。为美化环境,提高城镇品位,2008年9月积极筹措资金75万元,修建垃圾站2处,购置垃圾桶100只,合理布局垃圾站点、垃圾箱,确保街区景观;调整公共厕所布点,改变现行公厕不合理状态,改善卫生设施,加强卫生监督;加大对垃圾收集后分类处理力度,对物质资源(如啤酒、饮料瓶罐、报刊、纸张之类),分类捆绑进行专用资源回收及无害处理。
──2008年针对县五医院设施老化,住院部房屋破损不堪,投资200万元完成住院部6000平方米的改(扩)建工作,以满足卫生保健、防疫、医疗急救等功能设施要求。
──2008年投资120万元,另择新址,建成中心敬老院,土建工程102万元,其它配套工程(含水电)18万元,占地5亩。
──镇区中心小学2008年投资76万元,新建一栋四层680m教学楼;2010年投资28万元,新建学生食堂270m,使校园面积18006.3 m、19个教学班、1181个学生、43个教职员工的中心小学成为“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湘潭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承担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研究,被评为“全国德育研究先进学校”、“全国语文总课题优秀单位”。
镇区初级中学2009年投资20万元,新建480m的学生公寓。学校全面发展,承担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探究及解决对策》获国家一等奖,初中教学质量连续8年进入全县十强、连续4年居全县第一。
古城中学投入68万余元,兴建一幢学生公寓楼,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古城中心小学投入60万新建教学楼1024平方米;白托中学投入160万,新建食堂和学生公寓1160平方米;白托中心小学投入65万元,新建厨房、食堂和教师宿舍。全镇学校办学条件进入全县前列,石潭中心小学、古城中学、古城中心小学、列家桥中心小学被验收为省合格学校。
──2008年6月-12月,投入1200万元,新建一栋高标准的石鑫宾馆,内装中央空调、电梯,各类设施完善,提高了石潭的城镇品位。
8月,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投入30万元,在镇区与周边乡镇交界处,设计制作了三块全不锈钢大型户外广告牌,确立了石潭今后发展的一个总体目标,打造“两型”社会示范镇。
四、城镇管理力求规范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市场的不断繁荣,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省级示范镇标准化的要求,关键在于抓好城镇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始终把城镇管理列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确定了一名副镇长主管城镇工作,下设城镇建设规划站,定编5人;配备了一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理念先进的城管队伍,定编8人,使城管、消防、治安融为一体;组建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环卫队伍,全面负责城镇管理工作。财政对城管的投入逐年提高,每年24人的基础工资达36万元,另有工作经费30万元。有一栋18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齐全。
──狠抓了队伍建设。城镇建设管理责任落实在建设规划管理站,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爱岗敬业,深得群众好评。城管队和环卫队均隶属于建设规划管理站领导,两队分别负责城镇执法、维护镇容镇貌、协调和处理镇内矛盾纠纷,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和城镇清洁环境卫生工作。制度严格,纪律严明,按照责任状条款落实到位,深受居民和客商的好评。
──从严治理镇容。镇容是形象的核心,古老集镇长期形成的脏、乱、差现象,的确是治理镇容镇貌的老大难问题,为彻底地解决好落后的陈腐习俗,我们从整治环境卫生、乱摆摊位、乱树户外招牌、乱停车辆和违章建筑入手,多次组织镇机关干部、城建管理人员深入街道,进入商户,采取发送公开信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的城镇品位意识。同时,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全体机关干部进行街道大扫除活动,镇区内中、小学生节假日组织上街清扫,共促居民良好环卫意识的形成,规定居民自备垃圾桶,定时定点倒放垃圾,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制度,由城管队员分段督查,建设规划站将执行的效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内容。在镇区推行垃圾袋装化,对镇区主干道实行16小时清扫保洁,重要路段实行24小时全天候保洁,清理了马路市场,规范了夜宵、夜市摊位摆放,拆除了违章广告招牌,从严整治了汽车乱停乱靠等交通秩序和交通环境。通过系列措施,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路变宽敞,街变整洁,摊变规范,灯变明亮,招牌整齐。待到华灯初上,三处休闲健身的广场舞为石潭街区的亮丽夜景增色不少,现代气息的新型城镇形象初步形成。
五、城镇发展创新观念
我镇积极探索转型期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过去工作重心放在抓农村工作转变为主要抓城镇发展,并把城镇发展作为带动我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以迅速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新老街的对接,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产业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迅速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从而在新一轮的城镇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运用创新的思路,融合各种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走上“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城镇发展之路。
1、引入市场机制,开拓城镇经营
──对城镇土地实行资本化运作 经营城镇的关键是要经营好城镇土地。2006年以来我镇通过土地资本运营,共筹措3000万元资金用于城镇发展,先后建设了石潭大道、德怀大道、八一路、石乌路4条城镇主干道,新增道路12公里。土地经营和城镇建设促进了土地增值,提高了土地资产的效益,中心镇区的商业用地由2000年300元/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平方米,临街路段更是高达4000元/平方米,增长了14倍。
──对建设融资实行多元化运作 采取用市场换资金的办法,共筹集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如投资800万元的南区开发商居楼工程,日供水2万吨的安泰自来水厂等项目。全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解决。我们还通过鼓励部门投资建设的办法,共筹集建设资金1500万元。完成了城镇电网改造、镇区供水管网,建成了覆盖全镇的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两条宽带网。
2、培育主导产业,扩张城镇经济
──培植工业支柱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落实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宏峰化工、万顺玻璃、兴农配肥、石潭草棒厂、湘莲机械厂、旭辉电子等企业到镇区安家落户。同时,对原有的人民煤矿、县水泥厂等企业,通过技改进行升级换代,在镇区初步形成了矿产、机电、建材等支柱产业。
──开发房地产业实行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引入湘潭居佳新农村置业有限公司和顺达房产开发公司,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镇区共完成住宅建设投资近5000万元,先后建成了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吸引了农民进城,扩大了新区市场,聚集了人气,搞旺了财气,繁荣了城镇。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品位
──加强环境建设 我镇把环境建设作为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推进了庭院绿化、公共绿化、道路绿化和空坪隙地绿化工程。
──注重居民教育 为提高居民素质,我镇印发了《居民手册》、《镇容卫生公约》等管理办法,设立了“城管队”、“门前三包监督员”等,城镇居民素质得到提高,过去城镇管理中一些非常棘手的老大难问题,像乱仍垃圾、乱停乱靠、乱写乱画、乱摆摊担等,都正在逐步解决。
4、突出工作重点,创造工作亮点
──垃圾填埋场续建工程和垃圾中间站的建设
目前无正规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经过政府对城区周边的现场调查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在枫树村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场,离镇区2公里,占地面积25亩,符合各项环保要求,能容纳垃圾填埋50年,今年投资配套资金40万元,新建垃圾中间站3个,垃圾池20个。
──道路整修
石潭镇属历史古镇,镇区道路已是年久失修,特别是横正两街,坑坑洼洼,到处积水、积污,2009年硬化道路2公里,投资110万元,将老区横正两街全部铺油,同时充分利用湘湘干线公路建设的契机,全面提升石潭大道的改扩建,加大投入,打造示范一条街,确保街洁、路畅、灯明、草绿。
──镇政府办公楼建设
原镇政府办公楼属上世纪70年代的砖土混合结构,在去年特大冰雪灾害的影响下,房屋出现大面积开裂、漏水,修建镇政府办公楼迫在眉捷。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2010年上半年建一座1200平方米的政府办公楼,总投资300万元。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筹资困难
城镇维护建设资金逐年递增,乡镇在紧缺的财政状况下艰难运行,目前已负债98万元,建议上级改革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城建投融资机制。各级财政要确定对城镇建设拨款基数,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国家政策规定的城镇建设专项资金,要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出(转)让金、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增值收益、车辆养路费及车辆购置附加等,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城镇规划管理人员经费紧张
乡镇建设规划管理站属于自收自支单位,站内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建议上级领导予以重点考虑,对乡镇建设规划管理站进行收编。同时,随着城镇规模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镇环卫队的工作量急剧增多,目前,全镇环卫工人已达11人,正常收取的环境有偿服务费远远不能解决环卫工人的工资和劳动工具的支付。以2007年为例,有资金缺口11.6万元,建议上级部门能以固定模式解决我镇环卫工人的人员经费问题。
3、城镇建设发展土地瓶颈凸显
按照城镇发展的规划要求,建城区面积要扩大到5平方公里,而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对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城镇发展难以拉开骨架,建议上级适当放宽土地利用政策,并充分考虑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通过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石潭镇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宽敞洁净,行道绿树排列整齐;车辆来往穿梭,秩序井然,长短途客车依次进站候客,其它营运车辆按指定地点摆放;整个镇区有线电视无缝覆盖,电话入户率100%,自来水普及100%,燃气普及100%。优良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投资兴业,镇区内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人流如织;工业园运作正常,解决了大部分的闲散农民工就业问题,工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煤矿、海泡石、砖厂、肥料厂、玻璃厂等厂房一字排开;文教事业日益发达,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先进,生源广泛;医疗卫生事业配套齐全,服务优质。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镇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总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发达城镇行列,迈入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典型示范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