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盐矿()

如题所述

淮安市盐矿位于淮安市与淮阴县交界地区,分布范围达247平方公里,南京至连云港公路、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通过矿区,水道常年可通百吨位船只,水、陆交通方便。

该盐矿产于建湖隆起北侧的淮安凹陷中,盐矿层在深凹带内最好。含盐系为上白垩统浦口组二段,按韵律结构分为上盐亚段、中淡化亚段和下盐亚段等三段,上盐亚段又分为四个岩性组合。对埋深小于1500米的含盐系划出了7—29个工业盐群,圈定了4个矿体:Ⅰ号矿体为赋存于上盐亚段第四岩性组合的浅层矿体,长10—15公里,宽5—10公里,视厚度80—150米,含矿率8%—15%,累计盐层厚度34—63米,面积大于8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下关地区;Ⅱ号矿体为赋存于上盐亚段第三岩性组合,长24公里、宽17公里、视厚度250—400米,含矿率49%,累计盐层厚度119—318米,面积200平方公里,是该区的主矿体;赋存于上盐亚段第一、第二岩性组合的皿号矿体和赋存于下盐亚段内部的Ⅳ号矿体,在盆地内埋深已超过1500米,暂不作为主要开发对象。矿物成分主要是岩盐,其次是硬石膏、钙芒硝、无水芒硝,少量方解石、白云石。矿石中NaCl含量一般50%—60%,最高71.48%,大部分矿石为Ⅲ级品,少数为Ⅱ级品(NaCl 61%—85%),Ⅰ级品(NaCl>85%)极少,有害组分含量甚微,仅矿区中部Ⅰ、Ⅱ号矿体铅超标5倍,但其余组分均很低。矿石类型主要由钙芒硝岩型、碎屑岩盐型、硬石膏岩盐型及质纯岩盐型等四大类,矿床成因类型属陆相湖盆沉积矿床。

1978年8—10月,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第三队在涟淮地区找煤施工3口井(钦26、钦27、钦29号),该队李佑炎、陈其平等地质技术人员首次在钦26井浦口组发现含盐岩系(在钦26井750米处取样,经江苏省地质局实验室分析:含NaCl 50.13%,KCl 0.003%)。1979年3月提交的《江苏省涟淮地区普查找煤总结》中,提出含盐系厚度大约350—50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1978—1985年,地矿部华东石油地质局,在石油物探成果及上述发现含盐系的基础上,以综合寻找石油和岩盐为目的,相继部署了4口并,发现了埋深3145米以内的厚度大、层数多、面积广、规模巨大的岩盐矿床,建立了完整的含盐系剖面。

1980年,地质部第三地质大队臧瑞霞、张健、董建盈等人,对淮安—洪泽盐盆开展找钾盐工作,其中在淮安盐盆布置了2口井,取得了完整的含盐剖面,但未发现钾盐矿。于1986年提交了《苏北盆地洪泽、淮安地区钾盐普查报告》,认为找钾盐希望不大。

1983—1985年,化工部钾盐地质大队丁长霆、范存祥、宗崇睦等人,为开展找钾盐又施工4口井,进一步证实了本区确实存在远景巨大的岩盐矿床,但未见到钾盐。

1986年9月,由华东石油地质局地质研究大队承担地质任务,由地质矿产部第三地质大队施工2口井,对淮安盐矿进行普查评价,分别由孙贤恺和张健等人进行综合研究和总结已施工的15口钻井(总进尺6.23万米)资料,于1988年3月提交了《江苏省淮阴市淮安盐矿普查评价报告》,圈定了4个岩盐矿体,其范围247平方公里,对埋深1500米以内的岩盐矿储量,按最保守数字估计可达千亿吨以上。

1986年12月,化工部钾盐地质大队与江苏省石油化工厅、淮阴市化工医药工业公司商定,对本区谢碾盐矿西部矿段进行勘探,该队副总工程师丁长霆负责施工两口勘探井(后改成生产井),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水工二队承接了矿段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于1989年7月提交了《江苏省淮阴市谢碾盐矿区西部矿段勘探地质报告》,划分了20个岩盐矿体和3个钙芒硝矿体,并作了详细研究。经江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可供利用的岩盐矿石储量2.96亿吨,钙芒硝矿石储量7663万吨,可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依据。

1988年9月,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应淮安市人民政府的要求,与淮安市化工开发公司签订了勘探淮安盐矿下关块段的合同,项目负责人刘道元等按合同要求于1989年6月如期提交了《江苏省淮安市盐矿下关块段勘探地质报告》,探明可供利用的岩盐矿石储量9.76亿吨,折氯化钠4.99亿吨,芒硝矿石1.12亿吨,折无水芒硝5650万吨,满足了工业部门的设计要求。

1989年1月,冶金部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六〇四队受江苏军区后勤部委托,对本区韩园块段进行地质勘探和生产盐井的成井工作,由该队区段地质负责人杨胜泉和报告主编蔡宏宣为首,于1990年4月提交了《江苏省淮阴市谢碾盐矿区韩园块段详查地质报告》,探明岩盐矿石储量2.41亿吨,氯化钠1.15亿吨,对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做了研究。

1986年,谢碾西矿段单井对流试采已获得成功,以后下关、韩园等矿段亦先后进行了开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