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是因梅毒而死还是因天花而死?

如题所述

应该是天花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精神极散”;听讲奏折,也极不用心。他的伴读奕详、奕询,本意在陪同读书、互相激励、彼此切磋,实际上往往代其受过,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个人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独尊荣光,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没有兄弟竞争便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人生的喜剧。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剧——他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后妃。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清史稿·崇绮传附崇绮妻传》记载:“崇绮妻,瓜尔佳氏,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游。有人给他进“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微行,沸沸扬扬,既不能轻信说其有,也不能断然说其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4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
乐道的话题。同治帝年仅19岁就去世,根据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但
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
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
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有
人持同治死于梅毒说法的,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应根据可靠的档案史
料来解开这个疑案。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认定同治确系
死于天花而不是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
史上解不开的谜。

老百姓之所以怀疑同治帝死于梅毒,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从常识上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尚未找到医治天花的
有效良药,但即使是一般的百姓,患天花还不至于死亡,所以民间把
天花称作“天花之喜”,何况是堂堂天朝皇帝,身边有的是高明的御
医,怎么就那么容易死的呢?另外,在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老百姓眼
里,天花和梅毒的病症有点类似,因此怀疑同治得的是梅毒而不是天
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就是在清朝的宫廷里曾经贴身服侍过慈禧太
后的女官德龄,也对同治死于天花的说法有所怀疑:

“因为同治的身体一向十分健壮的,论到天花这一种病症也决非
就是绝症,只要医治得合法,调护得适宜,要治好也是很有可能的,
至多不过使同治那样一个美少年变为麻脸而已。”

其二,从同治帝平常的行为习惯上怀疑他有可能染上梅毒。

据《清代外史》记载,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同生母西太后发生
了意见分歧。西太后喜欢美貌艳丽但举止轻佻的侍郎凤秀的女儿,但
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
鲁特氏,该女虽然相貌平常,但举止端庄,一见就知道是有德量者。
同治帝不顾母后的反对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只被封了个慧
妃。对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没有给予崇绮家“皇亲国戚”
的特殊待遇。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綦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
太后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计地离间帝后二人的关系,派太监阻止皇帝
和皇后相见,又强迫同治亲近慧妃。同治帝是时虽有一妻四妾(慧妃
之外还有瑜妃、瑨妃和珣妃),却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谁
也不亲近,终年独宿乾清宫。在乾清宫的同治帝独眠难熬,就经常化
装成老百姓微行出宫。据传,有好几个人在肆井中亲眼看见过同治帝
的行踪。后来,就从宫中传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据此,人们有理
由怀疑,皇帝微行时也许到过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
梅毒。现在涉及这段历史的许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

在近人对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有两篇结论相反的文章最值得注意。
一篇是当时同治帝的御医李德立的后人李镇写的文章《同治究竟死于
何病》(以下称李文),他根据父辈传下来的口碑等材料认定同治帝
确系死于梅毒。另一篇是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的研究者刘耿生和中医医
生张大君合撰的《从公布档案史料谈同治帝的死因》(以下称刘文),
对传世的同治帝的病症档案进行分析,肯定所记载的症状是天花而不
是梅毒。

李文称自己曾祖父就是为同治看病的主治御医李德立。李德立生
前曾把同治死于梅毒的秘密告诉了作者的祖父。祖父又把这个秘密传
给了作者。他的祖父称:

曾祖父奉诏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
见,曾约一位有名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肯定是杨梅大疮。自忖
若奏明载淳生母慈禧,她通晓医道,喜怒无常,如若一时火起,指责
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倘若知情不报隐瞒病情,又怕责任重
大,最终难免治罪,真是左右为难,经与右院判庄守和商议,认为反
正是治不好的病,何况这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帝王之绝症,难告于天下,
不如装糊涂吧。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好在皇室
近臣对天子微服寻花问柳,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讳而不言,自己又
何必戳穿,自讨苦吃呢?不过请脉处方还须格外小心谨慎,因为每张
脉案都要呈东西两太后过目,有时六爷恭王(奕忻)和帝师翁同和
(�)还要拿来斟酌一番,最后登记入档,责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
药,岂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芦根、元参、金银花、桔梗之类配制
的“益阴清解饮”、“益肾清毒饮”、“益肾清解饮”等滋阴化毒的
补剂。

当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药”而只用以上所列滋阴化毒的
“温药”进行调理,同治帝也不致于死亡。据作者的祖父说,经过一
段时间调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个变故,直接造
成了同治帝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
醒,看见皇后愁眉锁目,泪痕满面,乃细问缘由。这时早有监视太监
走报西太后,说皇帝和皇后阁内私语。慈禧急来东暖阁,脱去花盆底
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后窃听,并示意左右禁声,切勿声张。此时
皇后毫无察觉,哭诉备受母后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
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不料慈禧听到此处正刺
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
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
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
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
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李文的这个说法是和某些清代野史相一致的。但刘文认为,此说
未见档案史料参证,难成定论。设在故宫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
研究人员曾经根据从堆积如山的清宫档案中找出的《万岁爷天花喜进
药用药底簿》(以下简称药底簿)进行分析,认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
天花而决非梅毒。刘文正是依据这个药底簿,并邀同中医学方面的专
家来共同澄清这个疑案的。

刘文认为,天花和梅毒的病状是有显著的区别的,而药底簿所描
写的病状是天花而不是梅毒。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发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随着发烧、
脉搏跳动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则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而药底
簿则记载同治发病之初连续发了7天的高烧,“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
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
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满作
呕,头眩身热”等,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状。

第二,从药底簿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时出现头痛、背痛、
发冷、寒战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状,而梅毒患者是不会有这些全身性的
明显症状的,表面上看也许像个健康人。

第三,从天花皮疹的分布部位和转化规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
是天花之症。

从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
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呈离心状分布,
这与药底簿所记的症状是相吻合的;

从皮疹形态的转化规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头两天就会
出现斑疹,数小时后斑疹迅速变为圆形的丘疹。病人出疹后,全身中
毒症状反而明显减轻,胸堵烦呕现象减退,大便通畅,胃口渐开。又
过了二、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疤疹,这种疹的中间凹陷成脐形,
周围有红晕。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疱疹转为脓疽。又过两三
天,脓疱逐渐干缩成痂。大约在发病后的二至四周,痂开始脱落,天
花发病的过程基本结束。药底簿的记载正好与上述的症状以及皮疹的
转化过程相一致。而梅毒则不同,发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长,而且梅毒
的斑疹大小如蚕豆,形状为圆形或略带不规则形,不是天花疱疹的那
种脐形。

那么,为什么患天花会导致同治帝的死亡呢?那是因为同治在天
花的后期不幸皮肤感染,“发热头眩俱退,惟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
肿溃破,浸流脓水,腿痛筋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
并发性的皮肤感染愈来愈重,使病人逐渐丧失了抵抗力。最后,皮肤
感染发展到发生“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的地步,此病
一般发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导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以上的论证可以说是史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不过,略显遗憾的
是,刘文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以排除药底簿是御医等人为了掩饰
同治帝的真实病状而故意伪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响了“同治帝死
于天花”这一结论的权威性。看来,同治帝死因之谜尚有待于后人的
进一步探索。

参考资料:http://www.gmw.cn/01ds/1999-10/27/GB/ds^272^0^DS504.htm

第2个回答  2023-08-16
同治帝的死因引起了历史学家和医学界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因梅毒而死,也有人认为是因天花而亡。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和医学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治帝最有可能是因梅毒而丧生。
从历史记载来看,在同治帝晚年的一些描述中,存在着一些与梅毒相关的症状。比如说,同治帝在晚年出现了脸部生有红疹、溃疡等皮肤病变的情况。这些症状与梅毒的临床表现相符合,支持了他可能罹患梅毒的说法。
根据同治帝死后尸体解剖的记录,医生们发现了一些与梅毒相关的病理变化。例如,在他的心脏和肺部发现了梅毒所致的纤维化和马赛克样改变。这些病理改变进一步加强了同治帝可能死于梅毒的观点。
还有一些历史事件也支持了同治帝罹患梅毒的说法。同治帝在位时,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与之发生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谈判,同治帝曾与一些外国女性有过接触。而当时梅毒在西方国家相对流行,因此同治帝可能通过性接触被传染上梅毒。
虽然同治帝是否真的死于梅毒还存在一定争议,但从历史记载、尸体解剖和相关事件等多个角度来看,他最有可能是因梅毒而丧生。对于这种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预防和治疗,以免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困扰。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开历史的谜团。
第3个回答  2006-11-25
一楼答的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