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要性水平?它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是重要性水平?它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什么是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

2.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风险越高。

扩展资料:

怎样确定重要性水平: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cpa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cpa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变动幅度。

同时,还应当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1)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风险越高。

(2)原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3)现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证据主要特征:

(1)证据范围的广泛性。除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笔录等证据外,还可以是其他证据;

(2)证据用途的多样性;

(3)证据收集主体的特定性;

(4)证据资源的特殊性;

(5)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要性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证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指的是由审计人员判断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该水平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允许的错报漏报水平而确定的。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高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允许的错报漏报较高,审计环境较轻松,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水平之下的错报漏报可不予关,可以执行较少的审计程序,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反之,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低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允许的错报较小,审计环境较严格,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之上的错报漏报要予以关注,要执行较多的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工作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例如,当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只要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工作量,检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就行;但当重要性水平下降为1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就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增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于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