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材料:德比才重要

如题所述

1、德比才重要

阳虎的学生在天下为官的,比比皆是。可是有一次阳虎在卫国却遭到官府通缉,他四处逃避,最后逃到北方的晋国,投奔到赵简子门下。

见阳虎丧魂落魄的样子,赵简子问他说:“你怎么变成这样子呢?”

阳虎伤心地说:“从今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培养人了。”

赵简子问:“这是为什么呢?”

阳虎懊丧地说:“许多年来,我辛辛苦苦地培养了那么多人才,直至在当朝大臣中,经我培养的人已超过半数;在地方官吏中,经我培养的人也超过半数;那些镇守边关的将士中,经我培养的同样超过半数。可是没想到,就是由我亲手培养出来的人,他们在朝廷做大臣的,离间我和君王的关系;做地方官吏的,无中生有地在百姓中败坏我的名声;更有甚者,那些领兵守境的,竟亲自带兵来追捕我。想起来真让人寒心哪!”

赵简子听了,深有感触。他对阳虎说:“只有品德好的人,才会知恩图报;那些品质差的人,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你当初在培养他们的时候,没有注意挑选品德好的加以培养,才落得今天这个结果。比方说,如果栽培的是桃李,那么,除了夏天你可以在它的树荫下乘凉休息外,秋天还可以收获那鲜美的果实;如果你种下的是蒺藜呢,不仅夏天乘不了凉,到秋天你也只能收到扎手的刺。在我看来,你所栽种的,都是些蒺藜呀!所以你应记住这个教训,在培养人才之前就要对他们进行选择,否则等到培养完了再去选择,就已经晚了。”

阳虎听了赵简子一番话,点头称是。

人的品德应该比才能更重要,因此应有选择地培养人才,不可良莠不分。

2、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有点诧异;但是细一琢磨,的确如此。
纵观古往今来,德比才重要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我个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罢了。三国的的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之所以能留下桃园三结义的佳话,之所以能三顾茅芦请诸葛亮为他所用,就在于他的德行好,能拢住人心,能知人善任。话多朝代都推崇以德治国,因此历史上才有了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时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有了文景之治的美名。

其实历史它真的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给现在的人很多的启示,大的方面不说,就以现在这个金钱为上、物欲横流的时代来说,德行在此有了更深意义的理解。就拿为人处世来说吧。浮躁的社会总能造就出一批处世哲学家。他们看似简单,其实胸深似海,没有人能看得懂、猜得透。但却能游走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的交际面。不断地延伸自己的的交际圈。他们比谁都爬得快,比谁都升得高。知道吗?这就是处世哲学。读得懂,谙得透,你才能生存在这个空间。这样的环境里。否则你只能是自己的找苦吃,人累心更累。

3、德比才重要

(转摘)

近代有一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被尊为当代的草圣,日本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尊重,日本书法家到中国来,都会去他的家给他行礼,非常佩服他的书法,更佩服他的为人。

林散之先生曾经说过: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会嫉妒人家),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

所以,假如我们要请员工,怎么挑?要挑有德有才的,最起码也要挑有德无才的员工。因为有德行的人懂得包容,就会欣赏别人的才华,知道「见人善,即思齐」,懂得珍惜人才。

但是,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那必然会嫉妒他人;假如连才都没有,那就会毁才。

在春秋战国,秦国的宰相李斯无德有才,所以他看到有才华的人就很嫉妒,他非常的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陷害韩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韩非子,还陷害读书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代很多圣贤的教诲一并都烧了,这个罪业太大了。后来李斯与他的孩子都没有好下场,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这是无德有才会嫉才。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绝对要先重德行,假如不重德行,孩子的才华培养得再高,他的人生也绝对不会幸福。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人生很多的障碍,别人也同样会嫉妒他,这是必须谨慎的地方。

4、国家要求学生,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其中,德,居首位。说明国家最重视它的存在。
是想,无德之人,何以称才。即使有才,然无德之行,恐将邪行。难为国家所启用。
德的具备,是才的前提。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方可大有作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