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你的家里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0

民俗二三事

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19-05-10

过年的习俗

1、除尘布新: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互赠贺卡: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扩展资料:

过年的起源: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

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

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3-28
  在春节中,“除夕”是重要的一天,因为它是岁末,一年的最后一天。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过“除夕”夜的习俗。

  “除夕的来历”。农历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古人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夕被除掉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的习俗
  “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传说怪兽“夕”最怕爆竹的响声,我们的先人就是用爆竹驱走了怪兽的。如今,冉犯爆竹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还有驱散穷气和晦气的作用,响声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因此,在除夕这天是一定要点爆竹的。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关于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由于意义重大,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即现在的午夜子时,在新旧交替的这个时刻,还要燃放爆竹,以示庆祝。

  “吃年糕和饺子”。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即腊八节)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过年需要的各种食物了。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传统的过年方式。春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海鲜、蛋和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第4个回答  2019-01-12

1、贴福字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2、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3、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4、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5、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