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人刻苦读书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形容古人刻苦读书的文言文
1.形容古人勤奋的文言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有甚么古人刻苦读书的文言文王冕求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i,践踏)田者,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总有人牵着自家的牛来责备它践踏了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释
(1)牧:放牧牲畜。(2)已:以后。(3)窃:偷偷地,暗中。
(4)辄:总是(常常)、就。(5)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6)曷:通“何”,为什么。(7)潜:暗暗地、悄悄地步。(8)执策:拿着书。(9)达旦:到早晨,到天亮。(1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12)因:于是,就。(13)录:收取。
3.形容古人勤奋的文言文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0.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4.关于古人学习艰苦的文言文1、“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2]
2、“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3]
悬梁: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刺股: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以下为具体: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5.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急需您好!【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注释[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11]尝:曾经。
[12]趋:奔向。[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叱咄:训斥,呵责。[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这里指女仆。[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38]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6.求描写人学习刻苦的古文一段《昼夜苦学》【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板桥诵书》【原文】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⑤,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7.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8.描写古人刻苦勤奋读书的成语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
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
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
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
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
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
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
9.描写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1.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囊萤映雪:指勤学苦读。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
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
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
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
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这里有三个,如果不够请补充问题,乐意为您解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