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落第举子叛逃西夏并成中原大患,此人是谁?最终结局如何?

如题所述

此人名叫张元,是北宋陕西华阴县人。张元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据史书记载,他“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因此他自视颇高,志向很大,曾写出:“七星仗剑搅天池,倒卷银河下帝畿。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这样的豪言壮志。然而,世事常不遂人愿,尽管张元才气冲天,但不知为何,他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在殿试时遭到淘汰。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宋朝的科举考试。早在隋朝就已经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历经唐朝再到宋朝,几经改革,制度得以更完善。当时科举考试是三年一个周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科举考试分为三大步: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过后能成为举人;会试通过后能成为进士;殿试通过后便是进士及第。当然能走到殿试这一步已属不易,但由于实行末尾淘汰制,被刷下来的称为黜落。

而这些黜落的考生,前面考的也就全部作废,只能从头再来。张元逢考必到,在考场上挥汗如雨,披荆斩棘。每次好不容易到了殿试的环节,却总是考得名次靠后,落得个黜落的命运。张元常常感叹怀才不遇,内心极为悲愤。行为上更是放浪形骸,常常醉酒后便在山路上一边疾走,一边发出极为尖厉的啸叫,听起来极为瘆人。

落魄人有落魄朋友,张元也有个命运相同的考场朋友,名叫吴昊。张元和吴昊在一起总是对大宋有吐不完的槽,说不完的恨。有一次,张元对吴昊说,既然大宋不给咱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西夏国主李元昊才建国不久,正与大宋作对,咱们何不投奔他而去?

想要投靠李元昊,但没有熟人介绍,显然是很难成功的。不过张元一向是个惊世骇俗的人,他带着吴昊在西夏的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还在墙上很醒目地写上“张元吴昊到此一游”。西夏巡视的官兵看到后,认为这是犯了李元昊的避讳,于是将张元二人抓捕入监,并报告了李元昊。李元昊大为惊奇,经过亲自审问,知道张元二人是有才之人,于是不但没有追究犯讳的重罪,还委以重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元的工作得到了李元昊的认可,于是被升为中书令。公元1041年,李元昊率军与宋军对战好水川。张元作为军师,随军出战。他想到昔日科举考试总是落败,心里愤恨不已,于是为李元昊制定了奇谋巧计,很快就打得宋军节节败退。

此战西夏军大胜而归,而宋军折兵数万余人,成为宋朝建立以来伤亡最重最惨痛的一次战争。张元眼看满地宋军尸骸,心里大呼痛快,便在战场旁的界上寺外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其得意之情跃然诗中。如此他还不觉快意,于是又在后面署名的时候,写了一大堆官衔:太师、尚书令……张元大驾到此。

由于献计有功,张元又被升为国相,李元昊对他更是器重至极。张元一心想灭掉宋朝,于是极力劝说李元昊乘胜追击。先夺得陕西,再入主中原。并建议李元昊联合契丹,共同对战宋朝。起先,李元昊也雄心大振,认为张元之计可为,于是听从张元计划,率兵攻打渭州。不曾想宋军在范仲淹的指挥下,不仅防守森严,还打得西夏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样一来,西夏内部的贵族们,认为李元昊频频征战,损耗了西夏太多国力。他们心中不满,于是不断地发生叛乱。李元昊眼见国家将乱,为了自保,决定和宋朝议和。张元心有不甘,多次劝阻李元昊和宋朝议和,但无济于事。李元昊归顺宋朝后,为了摆脱契丹的控制,在贺兰山向契丹发起了攻击。在攻打契丹之前,张元极力劝说,希望李元昊继续能与契丹结为盟友,对抗宋朝。

不过,李元昊是个极有政治眼光的人,他没有听从张元的建议,而是亲率西夏骑兵,诱敌深入,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终和契丹、北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张元深知自己在西夏已无用处,想要灭掉北宋的愿望更不可能实现,于是在郁郁寡欢中,不久便去世了。张元虽然去世了,但因为他的缘故,让北宋朝廷反思起来。为了不再发生由于殿试黜落的考生投靠敌国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经过一再商议,最终取消了黜落制度。并且对那些参加了殿试,却没有考好的考生,也会授予官职,安排到基层去工作。(参考史料:《西夏书事》《宋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