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是指什么?

古人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以此推算,一月份(农历)的“中气”应该是?

中气介绍:

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

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有时也通称为节气,即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

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称正月、二月…腊月节,但不一定在名称所在的月份。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分别称正月、二月…腊月中。除极特殊的情况外,一般在所称的月份中。中气成为农历确定月序的依据,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视为上一个月的重复,称闰月。

扩展资料:

由于我国农历的历月及二十四气都是严格按天文推算的,有时两中气之间的长度可能小于历月平均长度(平均大于历月平均长度),这样有时可能在一个历月中出现两个中气,下一历月则没有中气,这样的情况叫“假闰月”,不视为上一月的重复(即前文所述特殊情况)。

二十四气一般从立春开始,但现代天文学中太阳黄经以春分为起点计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4

古代天文学家把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单数位置的称节气,排在偶数位置的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中国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即每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中气。

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称正月、二月…腊月节,但不一定在名称所在的月份。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分别称正月、二月…腊月中。除极特殊的情况外,一般在所称的月份中。中气成为农历确定月序的依据,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视为上一个月的重复,称闰月。

由于我国农历的历月及二十四气都是严格按天文推算的,有时两中气之间的长度可能小于历月平均长度(平均大于历月平均长度),这样有时可能在一个历月中出现两个中气,下一历月则没有中气,这样的情况叫“假闰月”,不视为上一月的重复(即前文所述特殊情况)。

二十四气一般从立春开始,但现代天文学中太阳黄经以春分为起点计算。

第2个回答  2019-09-25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是指二十四节气的设立原理。

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出现时间要早于《颛顼历》。

早在公元前1200年,殷商时期的一篇名为“四方风”的甲骨文上,就记载了四方神(分别代表四个方向的神)与四位风神。而其中有关四个方向的风则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示,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在确定了“二分”“二至”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节气也被相继确定。《左传》中多次提到的“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虽然名称还与现在不同,但其实已经预示了“四立”的产生。

《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一些物候现象,如一月“蛰虫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及节气,次序也和现在的节气存在差异,但这些物候现象的记载,也为后来一些节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古代历法有24个节气,分节气和中气。农历每月二气。月初叫节气,月中后叫中气,24节气中的双数节气,也就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也被称为中气。“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闰年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这一年的闰月。
一月份(农历)的“中气”是“春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2-12
其实你自己已有答案咯。一月农历的“中气”是雨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