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是什么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如题所述

苏霍姆林斯基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课,始终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始终坚持教育理论的学习与钻研,始终坚持密切联系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极大。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第一节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认真考察了教育史上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思想,从古希腊“身心既美且善”的追求到文艺复兴时期乐观坚强、勇于怀疑的理念,从资产阶级努力铲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鸿沟的探索到民主主义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民造福的实践,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全面发展的深刻阐述,正是在这样深广的历史背景上,他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这也是教育思想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一、全面和谐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
什么是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许多的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全面发展——指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东西跟他从社会所取得和消费的东西之间的和谐。如果不去发展一个人对劳动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需要),那么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不可思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是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社会方面和教育学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些论述中,他强调了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丰富性,享受社会财富与为社会劳动贡献的和谐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中,他又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到了晚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总结自己30多年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著作中,对此又作了更为集中、全面的阐述:“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关注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与实施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两种职能的有机统一,是知情意行等诸心理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物质与精神财富上创造与享用、贡献与消费的有机统一。
二、德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一)德育内容
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点。
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
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
3.注重培养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
5.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二)德育实施
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智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智育的本质
在智育的本质问题上,传统教学论只强调知识,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主张不要让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潜心研究十多年,总结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十二项能力:
(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3)会表达自己对所看见、所观察、所做和所思考的东西的想法;(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纪录;(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同时,他还对于每种能力的过关达标时间、训练数量、熟练程度、检测方式等都作了细致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三)如何看待智力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在如何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问题。。
(四)创造丰富深广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他采取了种种措施:
1.重视课外阅读。
2.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
3.建立广泛的智力生活基地。
四、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是缘于苏联当时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矛盾,更重要的是缘于他对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他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而且他也坚决反对那种简单体力劳动,而总是把创造性、复杂性、研究性引入到具体的劳动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智力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因此苏霍鲁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