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

如题所述

1.助听器使用者担心离开了助听器就无法生活。在日常的听力门诊中,会常常遇到不同年龄的听障碍者,他们对选配的助听器效果很满意,也确实感到助听器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帮助很大,但是随访复诊时却发现他们又不经常去使用助听器。当你进一步去询问和调查其原因时,这些助听器使者会很担忧地告诉你,怕用惯了助听器后就无法再离开它。因为在使用助听器以前他们在生活上的难也仅仅如此,而用惯了助听器以后一旦离开它,他们可能会变得非常不适应,出于这种担忧,他们常把助听器当作一个老花镜,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而持有这种态度的患者,他们大脑的听觉中通过助听器获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使一个选配合适的好的助听器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在评价一个选配合适的好的助听器的时候,往往是看患者对它的依赖程度,患者对它的依赖程度越,说明这个助听器对患者的帮助越大;如果助听器对患者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要么是患者的听力损失度很轻,要么说明助听器对他的效果不明显。其实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很难想象今天的社会如果离开了电、电话、电脑与先进的交通工具等,人们还如何生活。对听力障碍来说,还有什么理由去排斥对他有帮助的助听器呢。
2.听力损失的程度及性质。据有关调查表明,患者受益于助听器的程度及每天使用助听器的时间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一般是平坦型听力损失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比例比单纯下降型听损失患者要多。虽然任何频率段的损失对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数情况下听力损失的程度与低频听阈的关系比高频听阈更加密切。
在临床实践中,也有患者的平均听力损失值(根据三个常用频率500Hz、1000Hz、2000Hz的听力损程度计算)的大小并不一定与其从助听器中得到帮助的效果成正比,如果要把纯音听阈作为选配助听器的指南,对于双耳轻中度听力损失者,应建议先选配纯音听力损失更大的一侧耳。
部分高频极重度损失的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由于其听力损失是逐渐下降的,往往很容易自认为听力是正常的。这样的患者若选配助听器,早期助听器对其的帮助似乎不明显。选配对低频不放大或很少放大,仅提高高频增益的助听器,可以明显改善这类患者的言语可懂度。但是听力学专业人员必须作出耐心的解释,并通过言语及功能测试证明戴助听器后的受益情况,否则患者会认为助听器无效。现有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助听器能提供高质量的声音而无堵耳效应或有效的控制反馈,外观上可接受,价格对患者来说也不是太高。这样,如果助听器缺点极少,即使受益少些,患者也会觉得值得使用助听器。总的来说,任何测听及选配的标准都应考虑现有技术的处理水平。目前助听器技术的发展,使得能适应特殊听力损失类型的助听器有了很大的进步。
评估助听器对感音神经性聋或传导性聋的效果,如果患者未戴助听器而处于中低等水平的有声环境中时,听力损失程度相同的传导性聋患者比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差,但传导性聋患者比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在言语识别上更能受益于助听器。因为传导性聋患者助听后效果更好,很可能是未受失真作用的结果;而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蜗内或蜗后会出现这种失真作用。但是在临床上面对传导性聋患者要求助听器补偿听力损失前,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可能进行手术矫正或治疗。
但讨论纯音听力损失以及听力图的类型,并以此作为能否受益于助听器的唯一指标是不全面的。
3.自觉的听力障碍程度。患者自觉的听力障碍程度或实际障碍程度较低时,其对选配助听器的迫切性就很有限。针对这部分患者可以结合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问卷,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听力状况同时确定助听器是否适用。
4.不同环境的听力补偿需求和适度的期望值。患者使用助听器时在不同环境中所能获得的有效受益也是不同的,往往在安静环境中聆听声音的效果比在有较大背景噪声的环境中要好得多,言语清晰度也更高。
作为从未佩戴过助听器的新用户来说,他们总是期望在安静环境和嘈杂环境中同样能获得较高的满意率。综合患者的最终陈述,尽管他们的期望总是高于助听器的实际受益,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助听器是有效的。所以针对怀有极高期望的患者,在最终决定选配助听器前,听力学专业人员应该识别其中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期望,并给予正确的解释。随着助听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性麦克风或多麦克风技术的应用,有关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中使用时的言语清晰度正得到显著加强,以逐步适应患者的较高期望。
一方面,患者在各种环境中听力状况的表现必然会影响其周围的家庭成员或同事朋友,而亲友对患者使用助听器有很大影响。约有50%需助听器帮助的患者指出,他们的家人是最初的促动因素。家庭态度如何影响患者实际使用助听器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可能是患者受家庭成员的积极鼓励而继续使用,消极对待则有相反的影响。家庭成员也必然会相互影响,对于听力损失和助听器,患者趋向于和其家庭成员有同样的观点。在有些情况下,别人的鼓励很重要,直至患者掌握有效使用助听器的技巧。另一方面,若只是为了安慰家人而选配助听器的患者使用助听器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有关一些长期耐受、逐渐获得性、高频听力损失患者很可能就是由家庭成员首先发现的,这些患者是逐渐获得性高频听力损失,而低频听力保持完好,没有意识到他们听力损失的程度。当然,同样程度的听力损失年轻成人感到的障碍比老年人大。
5.言语理解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越低,则该患者受益于助听器的可能性也越低。听力损失程度并不是患者言语理解力高低的判断标准,最好的方法是为患者进行言语理解力测试。
6.美观及操作方便等考虑。患者不同的年龄层次对助听器的美观以及调控方便性的要求不同,年轻的总是要求用小的助听器,年老的总是强调要调控方便,当然部分老年人同样要考虑美观。从使用助听器的人群来看,年轻的听障人群使用助听器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老的听障人群,听力障碍者越年轻,就越容易受益于助听器。但是听力学专业人员还是要强调助听器的效果,实践也证明,大多数患者在连续使用助听器6个月后,明显强调的是助听器的使用效果,而不是美观及调控问题。当然,也有些患者为了某些固执的要求而拒绝使用某种助听器。
患者最终是否选用助听器或者决定使用哪一种助听器在某些方面来看,还取决于其本身的性格特征,比如说外向型个性的人比内向型个性的人受益于助听器的程度高,乐观的用户比固执严要求的用户受益程度高等。
7.中枢性听觉障碍。有许多患者的交流困难是由于中枢性听觉处理失调引起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的言语理解力会进一步下降。中枢性听觉处理失调引起的言语理解困难与纯音听阈的水平不一定会保持一致,这部分患者很难或者极少能从助听器中获得帮助。但是听觉处理失调不应是选配助听器的禁忌证,因为中枢受损程度与从助听器受益之间的关系不清楚,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效果在逐步下降甚至抵触排斥。目前助听器无线系统技术和方向性麦克风的使用,已能帮助部分中枢性听觉障碍患者提高助听器的使用效率。
8.听力损失的同时伴有耳鸣。许多听力损失患者同时有耳鸣,外部声音的放大常可解除耳鸣的不利影响,放大的声音对一些耳鸣有部分或完全掩蔽作用。
患者的担忧与困难因素总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影响了患者对助听器的正确理解和认知。而听力学专业人员的职责是估计患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给予相应的建议或纠正其错误认知。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听力学专业人员,应该能够及时为患者排解疑难,让患者了解他们所需的全部信息,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使他们能坚持使用助听器,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于助听器。一其他影响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26
1,个人听损程度和性质(极重度、神经性语言分辨率差的)
2,患病时间(假如先天或年份很长)
3,助听器性能(功率、降噪、频宽等不足)
4,单耳佩戴(双耳听损)
5,验配师选型和调试(经验不足、调试不合理)
6,初戴者(还在适应期)
7,助听器工作状态不好(比如电量不足、出声口被堵等)
8,使用环境比较嘈杂(常人也听不清
)9,个人期望值过高(助听器不可能达到正常听力)其实助听器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听力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听的见和听的清是两回事。
听力检查有一项叫言语分辨率。如果分辨率比较差,戴上助听器效果就要差些。目前助听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耳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另外,如果选配的不合适,调试的不合适,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言语分辨率的问题,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多加联系,多和人交流,尽量去听,每天可以自己或让家人读读报纸,要大声读出来。还有戴上助听器以后要去适应外界的声音,因为耳聋患者长期不接触外界声音,戴上助听器以后会有一定的不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