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太宰治文学”?

谁知道“太宰治文学”啊

第1个回答  2013-10-12
太宰治是最早提到无赖派一词的作家。这要追溯到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他写给井伏鳟二的信中:“最近杂志的新型机会主义者们做了很多令人讨厌的事,虽然我知道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但还是觉得太过分,弄得我想借喝闷酒消愁了。我是无赖派,所以我反对这种风气,我要加盟保守党……”。同年五月在太宰治写给贵司山治的回信中也可看到他的无赖派宣言。贵司原来是一位无产阶级作家,他在战争期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沉默,战后又开始拿笔写作,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太宰的小说《惜别》进行了批判。太宰反问说:“……政治小说是不是又要流行起来了。虽然没有战争期间的右翼小说那么夸张,但就胡搅蛮缠这点来说两者不相伯仲吧。我是无赖派。我反抗束缚。嘲笑得意一时的人。所以我总也无法出人头地。”另外太宰治还就无赖派的自由思想进行了阐述:“其本来姿态为反抗精神,或许也可以称为破坏思想。它并不是在摒除掉压制和束缚之后才开始萌生的思想,而是作为压制和束缚的反作用与之同时发生并具有斗争性质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赖派的称呼与太宰治的数度宣言紧密相关。
  稍微具备一点日本文学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无赖派一开始并不叫无赖派,而叫新戏作派,初见于林房雄的《小说时评》。当中他这样说道:“日本现在的文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流派,上村晓为‘私小说派’,丹羽文雄、高见顺为‘正统小说派’,石川达三为‘新社会派’,坂口安吾为‘新戏作派’”。不过很快,因为太宰治的多次无赖派宣言,使得这一派又被称为无赖派。新戏作派的命名着眼于他们的文学方法,无赖派的命名则侧重其精神姿态。这两个称呼在当时几乎可以完全划上等号,不过现今人们一般使用无赖派来称呼这一派的作家,并在谈及这一派的特征时,也多优先使用无赖派一词。由此可见无赖的称呼方法比戏作更加具有概括性,更一语中的,更能展现这一派的特性。
第2个回答  2013-10-12
太宰治的小说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读者的视野,大约是在1981年。张嘉林先生翻译的《斜阳》出现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太宰文学热。尽管它似乎被淹没在了罩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川端文学的翻译热浪里,以至于很长时期再也没有太宰治文学的中译本出现,但却悄无声息地形成了一股虽不张扬但却持续涌动的“暗流”,造就了一批痴迷得近于“狂热信徒”的读者群体。与川端文学和后来的大江文学不同,太宰文学不是以轰轰烈烈的方式,而是以更加个体和隐秘的、甚至是“同谋犯”的方式闯入读者心中某一片或许是被刻意掩饰的角隅,搅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弱而又最执拗的乡愁。 太宰文学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被年轻的少年们(包括心理状态上的少年们)视为神明一般地尊奉,其中漂漾着的“清澄的感受性”和绝不妥协的纯粹性堪称世界上青春文学的最好范本。与此同时,太宰文学又被誉为“弱者的文学”,正如他在《蓄犬谈》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本来就应该是弱者的伙伴——弱者的朋友。在艺术家来说,这就是出发点,就是最高的目的。”太宰治似乎是把懦弱作为一种出发点,甚至是一种武器,以退为进地向所谓的“强者”、向伪善的人生和社会公开宣战,从而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强大、别样的高贵和骄傲的激情。 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拥有大量可以炒作的题材。他出身豪门,一生立志文学,师从井伏鳟二等小说名家;大学时代曾积极投身左翼运动,却中途脱逃;生活放荡不羁,却热心于阅读《圣经》;五度自杀,四度为殉情未遂,39岁时与最后一位情人投水自尽。以至于他说“我过的是一种充满耻辱的生活”(《人间失格》),“我生来就对不起你们”(《二十世纪旗手》),但与此同时,“上帝选民的不安与恍惚俱存于吾身” (《叶》)。而这些格言式的短语恰好成了太宰治人生和文学的最好注脚,也从某个角度勾勒出了他一生的心理轨迹。 太宰治于1906年6月19日出生在日本青森县北津郡金木町一个大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多额纳税的贵族院议院。尽管津岛(太宰治的本姓)一家是津轻这个穷乡僻壤上远近闻名的豪门望族,但却是依靠投机买卖和高利贷而发家致富的暴发户。因此,“我的老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家谱”,“实在是一个俗气的、普通的乡巴佬大地主”(《苦恼的年鉴》)。这样一个豪华而粗鄙的家庭使太宰治滋生了一种“名门意识”,同时又使他终生对那种真正的贵族抱有执著的憧憬(这在《斜阳》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因此,他的一生一直在留恋、依赖这个家庭和背叛、批判这个家庭的矛盾中挣扎搏斗,以追求近代个人的自我价值。不难看出,太宰治作为津岛家的公子,为这个家庭感受到了自卑和自豪的矛盾,而这双重情感的分裂与太宰治一生的极度荣誉感和自我欠缺感的性格基调乃是一脉相承的。 从小在周围和学校受到的不同于一般人的优厚待遇和自幼的聪颖敏感以及“名门意识”,使他感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人种。这种极度的自尊和优越感发展为一种极度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导致了他所谓的“选民意识”。而过分的自矜又导致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敏锐的感受性,并必然在粗糙的现实中动辄受伤。在冷漠的家庭中,他近乎早熟地解构着他人的面目和人类的本性,从少年时代起就反复经历了对荣誉的热烈憧憬和悲惨的失败,进而对人性的绝望。正是这种极度的自尊心和容易受伤的感受性构成了太宰治一生的性格基调。它不难演变成一种对绝对的渴求,对至善至美的最高理想的执著憧憬,容不得半点瑕疵的洁癖。这种对绝对的追求因为缺乏现实的根基和足够的心理准备,一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蜕变成强烈的自卑和完全的自暴自弃。要么完美无缺,要么彻底破灭,这无疑最好地表达了太宰治一生的纯粹性和脆弱性,同时亦不妨看作现代青春特性的集中写照。 作为家庭的第六个儿子,加之父亲的忙碌和母亲的体弱多病,他是在叔母和保姆阿竹的养护下长大的。他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里,渴望着热烈的爱而又无法得到,这使他感到有一种被世界抛弃了的悲哀。外界对于他永远是一个可怕的存在,自己就仿佛被社会排挤在外,不能与现实社会和他人发生有机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而使他能够站在现实以外利用自己的批判意识来认识乃至批判家庭和社会中人的冷漠、虚伪和庸俗。可以说,在社会和外界遗弃了太宰治的同时,太宰治也拒绝了伪善、鄙俗的外界社会,从而使他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膜和分裂越演越烈,发展成为一种尖锐的对抗性。因而,他对世间的认识永远是静止的,甚至不乏极端的成分,并依靠这种极端而成就了一种绝不妥协的纯粹性。他蜷缩在自己独自的世界里形成了一个封闭性的自我,再加上物质条件的优厚使他得以在一个远离了实用性和人生操劳的超现实的境地中,在浪漫的主观世界里,编织自己至善至美的理想花环,并以此为基点去认识现实和批判现实。而这种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批判意识因为处在丑恶的现实之外,使他能够在剖析实际生活时变得更加犀利更加纯粹的同时,也很容易变成一种不结果实的花朵,一种必然败北的斗争。
第3个回答  2013-10-12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无赖派文学是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委靡,疏远于主流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影响深远。
  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对芥川龙之介、泉镜花的文学十分倾倒。1930年进入东大法文科,初会井伏鳟二,奉为终生之师。太宰的创作自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1939年,太宰治30岁,由井伏鳟二作媒,与石原美知子结婚。并于同年秋以《女生徒》一书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1947年前往伊豆三津滨旅行,开始创作《斜阳》,且结识山崎富荣。1948年以《如是我闻》震惊文坛,并着手写《人间失格》。随着结核病的恶化,与情人山崎富荣于玉川上水投水自尽,结束其灿烂多感而凄美的一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