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文里有那么多汉字?

那全部用假名写可以吗,是不是以前是用汉字记录全部日语,有些汉字意思跟读音相近,有些汉字意思相近读音却不同,有些汉字意思读音都不同,是不是日本跟中国在隋唐时期进行中日交流时对大量汉字的意思都了解很多,是不是只取汉字形而不取意思跟读音,就这样记录日语,但是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太复杂,然后就依据汉字草书简化为平假名,楷书偏旁简化为片假名,每个假名都对应罗马音,是不是日本人了解日语的拼音因素然后采用罗马音记录日语的拼音,然后把平假名跟片假名分别套在相应的罗马音上,就这样使平假名跟片假名记录日语从而书写简便没汉字那么复杂,但是既然前面用那么多汉字记录本国语言了就连带汉字跟假名列为日语体系,是不是这样,当然部分汉字抹除,汉字只是表意就是让意思明确,因为前面对汉字意思了解得多,只要看到汉字就明确意思,是不是这样?

语,全称日本语,是日本国的官方语言。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有些日本学者继而提出韩日-琉球语族的概念、并认为日语从属之)或日本语系。它是一种胶着语,而书写体系中存在很多借用的汉字。日语有两套表音符号:平假名(平仮名)和片假名(片仮名)、同时也可以使用罗马字(ローマ字)书写成拉丁字母。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汉字,罗马字多用于招牌或广告,日语汉字的注音不用罗马字而用平假名。
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作“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峠”、“畑”、“辻”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成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

日本现仍有许多当地方言。在诸如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以东京话为基础的标准日语已逐渐推广到整个国家,但特别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讲的方言继续保持繁荣,并保留着其威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3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正体中文无异。)
[编辑本段]历史
究竟汉字甚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著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编辑本段]发音
日文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编辑本段]音读
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的吴地方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读法称为「吴音」。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随佛教与其关联书籍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编辑本段]训读
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指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カメイ”(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カナ”(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读假名」(読みがな,yomigana)或「振假名」(ふりがな,furigana),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编辑本段]写法
日语汉字的写法大部分与繁体汉字(或正体汉字)相同,但是也有字形相异的汉字写法不同,书写时得多加注意。特别是日语中自行简化的汉字。比如日语中的“角”“泽”。“天”在日语中是上一横长,下一横短,等等。
[编辑本段]国字(和制汉字)
日文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馀个汉字系由日人利用六书自创[1],这些汉字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编辑本段]国训
部分日文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冲 oki (岸边,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tsubaki (树木品种)
[编辑本段]字体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繁体字和简体字:
新字体:国,旧字体:国,音读: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号,音读: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变,音读:hen, 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去掉笔画的方式,但也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读:ho,bo
新字体:宾,旧字体:宾,音读:hin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而成的[𣥂]字(Unicode码位:U+23942),新字体就干脆写成[少],消灭了一个不常用的偏旁。
还有些新字体成为了近义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处指日语中,不以中文为基准思考),如
新字体:欠,旧字体:缺,音读:ketsu (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体:缶,旧字体:罐,音读:kan (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体:死,旧字体:尸,音读:shi (中文[尸][死]不同字。[尸体]新字体写作[死体]。)
新字体:部,旧字体:篰,熟字训读:篰屋heya——部屋heya
有些新字体甚至以一个毫无关联的字来代替。如
新字体:芸,旧字体:艺,音读:gē ([芸]音读为un,训读[芸る]本来读作kusagi ru,和[耗る]同义,是[草(kusa)]和[切る](ki ru)的合成词,除草的意思。新字形里这两种读法都废除了。)
[编辑本段]日常使用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溺死→水死
由于社会人普通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日本的中国文字简化改革,最初实际上是脱汉运动,甚至有文字拼音化的计画。这与汉语拼音或韩文汉字处境相同。
[编辑本段]教育汉字
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 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80314.html?wtp=tt

第2个回答  2009-10-27
あなたが优しく见つめる视线の先では细い肩をしてる彼女が优しく幸せそうな颜で笑いながら颔いてた 何かが大きな音を立てながら崩れ
第3个回答  2009-10-23
日语是汉语演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