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原因?

化学大佬帮帮忙

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核外电子数,可以用原子半径的大小来解释,从钠到镁到铝,核外电子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失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所属的元素金属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非金属性就越强。金属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扩展资料: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对应的碱的碱性也越强。例如:金属性Na>Mg>Al,常温时单质Na与水能剧烈反应,单质Mg与水能缓慢地进行反应,而单质Al与水在常温时很难进行反应。

它们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 NaOH>Mg(OH)2>Al(OH)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H2反应越剧烈,得到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属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0
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核外电子数,可以用原子半径的大小来解释,从钠到镁到铝,核外电子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