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它是如何被白话文所替代的?

如题所述

要弄清楚为什么我们后来抛弃了文言文,我们首先要了解文言的发展历史,以明白文言为何会被白话取代。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其实包括先秦的书面语和后世仿照先秦的这种用语方式写的文章。王力先生说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最初在先秦时期,口语和书面语还是很接近的(比如《诗经》里面很多都是民歌,我们现在也读不懂那时候老百姓口中唱的歌谣。)只是越到后来,人们还是习惯用这种先秦的书面表达方式进行书面写作,而口语却不能像书面语一样相对稳定,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书面语有文字记载,人们可以模仿,参照学习,从而使书面语相对稳定。而口语是很难完全去仿古的,因为口语的使用者是是广大的民众,如果要强行地推广先秦的说话方式,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极力地去学习前人的说话方式,而且口语本身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自然是越易懂越好。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口语——古白话。这是一种夹杂着日常口语和一定的文言成分的口语,它与文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但它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古白话与今天的白话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此,随着口语的发展和隋唐科举考试对文言的要求,口语和书面语(也就是文言)之间脱离得越来越远。到了明清时期,古白话已经变和现代白话十分接近了,例如《红楼梦》。此时可以说口语和书面语已经大相径庭。虽然此时文言已经显得有些不太合时宜了,但它凭借着科举考试和士大夫们的推崇还是在书面语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而文言最终取代白话,不仅仅是因为文言和白话已经脱离得相当严重,还是靠着不少的历史机缘。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者们极力地反对文言,振兴白话这才使白话最终战胜了文言,成为了书面语的主要形式。

通过回顾文言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为什么文言会被白话取代的几个原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言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对稳定,与口语(即白话)越来越分道扬镳,这会使语言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在文言与白话脱离过多的情况下(特别是词汇和语法),人们如果想进行书面语的创作,就必须先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脑袋里要有两套完全相差甚远的语言系统,这无疑对书面语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第二,文言文本身的缺点,最初也算是一个优点,就是语言简洁,有时简洁得让人无法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一点可以从文言的一个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文言以单音词为主。例如“安”这个字,文言中有“安定”“安抚”“奉养”等等众多的意思,我们现在称之为一词多义。反推之,这所有的意思都可以用一个单音节词“安”来表示,这边是文言文简洁的地方。文言发展的最初时期,语言的含义相对来说不那么丰富,单音节词完全可以满足当时表达的需要,每一个词对应的含义也相对较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由于后代文言始终是模仿先秦或者两汉时期的文章,所以词汇量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词的总数也不会增加得太快太多。如果不能通过大量增加词语的方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话,人们便会不断地将相近或者有关联的意义合并在一个词中,便出现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这种一味地增加一个词语的含义的方法也会造成一个问题——壹个词地意思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不仅不能很好的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甚至还会削弱。

第三,白话具有文言不可比拟的优点,最终代替了文言成为了书面语。在白话中,双音节词占主要地位,这使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强,在书写同义词方面更加地精准(例如“安定”“安全”“安慰”“安心”)。同时,白话文是以当下人们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形式,人们在写作的时候不必采用另一套汉语系统,这是白话文的便利和实用之处。

第四,这一点是直接原因,导火索那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给白话取代文言带来了契机。五四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中国社会洋溢着一股破除封建主义的思潮。而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是首当其冲。一大批受新思想影响的文人开始倡导废文言,兴白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就明确提出要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以求得文学的变革。最终,在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战胜了文言,取得了在书面语中的统治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1
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些困难,而且有一些也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当时也因为年代的原因就被替代掉了。
第2个回答  2021-12-03
文言文不好懂,白话文好写,大多数人都听明白。逐渐被替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3个回答  2021-10-21
是根据社会的变迁直接被白话文所代替的,有人提出白话文要比文言文更加好理解。
第4个回答  2021-10-21
当时很多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很多文言文都无法理解,而且很多白发文都是简单直白的,有助于人们的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