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答案

如题所述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知识要靠长期训练。积累和训练的艰巨性决定语文学科仅靠教师的教,仅靠平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自己必须有一种主动意识,积极地观察世界,感悟生活,探求真理。所以要想使语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研究。根据本人的实践与思考,将语文课上如何激趣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读激趣
语文教学,读为根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其实读更能感染学生的思绪,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天地,走得进,方能悟得多,才可思得透。像《春》这样优美的散文,如果老师只是津津乐道于其结构、主题、手法的分析,那还有什么味道?学生还有什么兴趣?要做到以读激取,教师必须选择可读性强的作品,让学生或开阔视野,或接受教育,或提高认识,或借鉴技巧。通过读让学生有收获,他们才会有兴趣。教材上的优秀文章不能忽视,《沁园春雪》的革命豪情,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白居易的天涯沦落之感,无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材料。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广泛涉猎,找一些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作品来影响学生。我从《演讲与口才》上选一篇《永不凋谢的冬青》给学生读,文章以妻子的口吻讲述丈夫常冬青勇斗歹徒的果敢和体贴亲人的柔情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有一个同学对我说:“我一直以为语文都是乏味的,今天我才明白,语文真的很精彩。”有几个同学,当时眼眶盈满了泪水,为妻子对丈夫的声声呼唤而感动。一次写作课,我给同学们读了一篇《飘落心灵的的秋叶》,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听后学生认识到:语文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多认识多感悟生活,语文必能学好。
此外还要讲究读的方式。有的文章可以配上音乐或图像,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不减。如我在读《读者》上的《千年的美丽》中写阿炳的一段,我又配上《二泉映月》,有二胡哀怨凄婉的旋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二、以问激趣
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能为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研究问什么,怎样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切中要害。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送别诗,同样是写雪,本诗与《沁园春》相比,在写法上、思想内容方面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在教《荷花淀》一文,我介绍完写作背景后,给同学们留下一个问题:写抗战的大题材,作者为何不写硝烟弥漫的战场,不写奋勇杀敌的前线英雄,却写日常的家庭生活和普通的劳动妇女,其用意何在?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终于明白孙犁的创作宗旨——通过普通百姓对战争的态度来反映抗战必胜这一主题,从而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
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学生能提出很成熟的问题,是因为他对文章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如教《孔乙己》一文,有的学生对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疑问,丁举人是不是杀害孔乙己的真凶?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多个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再加以引导,结果让学生对柳妈这一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以情激趣
现代教育理论的共识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发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内小结,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对作品艺术技巧的鉴赏,教师都应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完成。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激昂的声调,无不引来学生赞美和钦佩的目光。在教《出师表》时,我曾设计这样一段导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他对皇上忠心耿耿,写了一篇文章对先帝的忠诚表达得可谓淋漓尽致,为历代传诵。”学生听了后,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个个急于想知道是谁的文章有这么大的魅力。在这种契机下展开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类似这样烘托气氛的语言营造的情感氛围对激发学生兴趣无疑大有裨益。
优秀的作品是以真情实感打动人,教师选择一些这样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悟到语文的魅力。如有一篇文章《父爱二十三》中的父亲为儿子交学费不辞辛苦,共担二十三回谷物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谁都有父亲,谁都有父爱,尽管父亲是千差万别的,但父爱是一样的,正如歌中唱到的“父亲再苦再累不张口”。听了这篇文章,许多同学都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父母,又都在日记本上写下了真挚的一笔。听了这样的文章学生绝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不再认为语文单调乏味,反而承认语文是感人至深的一门艺术,从而产生了学好语文的兴趣。
四、以技激趣
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充满情趣,单靠上述几个方面还不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充实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模式。优美的画面、逼真的图象、轻松的旋律、悦耳的声响,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我在教《智取生辰纲》时,先把《水浒》中的情节讲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了解。学生看影视比看书兴趣要浓得多,而后在结合文字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对杨志、吴用等主要人物进行研讨。在教《木兰诗》,我先让学生听一遍名家感情充沛的录音朗读,学生的情绪立刻受到感染,对该诗的兴趣也浓起来。这种有声像介入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的气氛热烈,效果比只读课文好得多。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只有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这正和许多语文教师公认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观点相一致的。正因如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