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4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例题1至例题3)和除法的初步认识(例题4和例题5);第二部分是表内除法(用2-6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本册书的知识重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非常重要。越是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思考,越是又一次把我们引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建议,那就是“我们应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我们回到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例题4,题目是: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小精灵提示可以用除法表示。

阅读教材理解编写意图,这一内容其实是引导学生从平均分到除法的过渡,总体而言是“从具象到抽象”的一个过渡。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 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

3. 能体会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以及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巩固除法的含义。

而教学重点应该是如何帮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完成数学符号表征。就是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完成从学生之前的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的具象思维转变为用数学符号表示(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的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第一,首先应该基于学生之前的三个例题关于平均分的学习基础,在这节课上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激活已有的平均分的经验,逐渐接近除法的含义的体会。应该引导孩子们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知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4份。然后再开始动手分一分,因为有之前平均分的经验,应该能很快就完成。但是老师这个时候要强调分法的多样化,虽然孩子们还是喜欢一个一个分,但是最好鼓励一次能多分的时候尽量多分,这也是为后面的试商做好铺垫。

第二,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平均分的创造过程。告诉学生,今天遇到的这种问题是之前“加法”“减法”和“乘法”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用一种新的算式表示这种平均分的关系,就是除法。再让大家试着写一写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在学生写出的算式中能发现正确的除法算式,板书算式,注意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算式里每一个数字的含义,引导他们努力地想一想:除号前面为什么写12?除号后面为什么写4?等号后面为什么是3?通过这三个为什么自己对除法算式有怎样的理解?

第三,充分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这样一种机会,那就是让学生能够较早地学会思考各种因果的联系。回到教学内容上,通过质疑再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除法算式,比如“这12个竹笋还可以放在几个盘子里?”开放性的让学生表达和写除法算式。或许会有12÷2=6出现。老师及时把两个或三个除法算式对比起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最终说出“写在除号前面的数字是平均分中的总数”,“除号后面的数字是平均分的份数”,“等号后面的数字就是平均分的每份的个数”。这个环节很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设计。同时配合“做一做”题目,巩固这样的对应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除法算式的含义
相似回答